最近聽到很多家長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家寶寶在幼稚園裡表現得非常好,完全是老師眼中的乖寶寶;怎麼一回到家,就變成一個不聽話「小霸王」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 帶著這些家長的疑問,我們採訪到社區幼稚園的園長劉兆政老師,他證實確有這樣的個案發生:「許多孩子在幼稚園裏非常聽老師的話,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做,是我們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可是一回到家裏,卻轉變得任性、嬌慣、自主性差,事事都要爸爸媽媽代替,處處依賴父母,與他在幼稚園裏的表現大相徑庭。」這使我們不禁納悶,到底是基於什麼原因,竟會致使寶寶表現出雙重性格行為呢?
雙重性格根源
大體而言,一個人的性格表現,不外乎受內在心理和外在環境因素所影響,寶寶亦然!所以造成其雙重性格表現的根源,大致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談:
◎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
由於寶寶的年齡小,自控能力比較差,不免會對父母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但因幼稚園裡的團體生活,與家裏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必定會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制約,同時激發出孩子內在的榮譽感,使他覺得,自己必須在團體中獲得一定的認可,所以在幼稚園時,自然會表現得好一點;可是一回到家,心理便容易產生放鬆的感覺,於是嬌慣、任性的依賴性格,就又冒出頭來。
◎由家長自身的原因所造成
現代的爸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不經意地犯下4個小錯誤:
1.非常溺愛孩子,要求不夠嚴格
在現代的核心家庭裏,爸爸、媽媽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往往都對寶寶過分遷就,即使他犯了錯也不嚴格糾正,這每每養成孩子有恃無恐的驕縱心態,自然也就增加教養的困難度。
2.保護過度,事事都包辦代替
爸爸媽媽們總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事情都幫他做得好好的,致使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完全得不到訓練,當然更顯得依賴心重。
3.教育方法不得當
教育孩子最忌完全沒有章法,該嚴厲的時候不嚴厲,該鼓勵的時候不鼓勵,這如何使孩子能有所遵循?
4.忽視家庭與幼稚園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本應並行不悖,倘若在幼稚園裡,老師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而在家裏,爸爸媽媽卻不這樣教育寶寶,什麼事情都替他做得好好的,寶寶當然會變得隨便、依賴性重。
那麼,家長們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不再當「雙面人」,即使在家裏,也表現得和在幼稚園裏一樣好呢?
父母應對策略
父母寵愛子女本屬自然,但在形式上的方寸拿捏,卻不可不有所斟酌,以下幾點僅供家長們參考:
◎正確地愛孩子
溺愛孩子,對孩子無原則地遷就,雖說本意是疼愛孩子,可是實際上卻害了他;因為溺愛容易造成孩子的過分依賴,本來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如今全然交由父母代替動手,極易養成孩子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因此,爸爸媽媽應懂得疼愛孩子的同時,也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盡力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對待孩子,如此才能把愛與教育結合起來。
◎不要事事包辦代替
在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多,年輕的父母經常認為寶寶的年齡小、能力不足,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一切代勞;或者害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會惹出許出麻煩,愈幫愈忙,所以為了省時省事,乾脆就事事包辦。這麼一來,不但會影響孩子在很多能力上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滋長了孩子過分依賴的心理,使孩子缺乏進取心。
因此,爸爸媽媽除了要注意寶寶的能力發展,他自己能做的事絕不代辦外,還要學會信任孩子,讓他自己嘗試去做,並且積極為他創造動手、動腦的條件和環境,這樣才能訓練孩子的能力與自覺性。
◎正面教育,多鼓勵孩子
爸爸媽媽可以對寶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期望,繼而願意力爭上游。
◎保證家庭和幼稚園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與幼稚園相互配合,密切聯繫,將是保證孩子教育一貫性的重要條件。因此,爸爸媽媽必須瞭解幼稚園的作息時間和生活常規,當孩子回到家以後,也不能過於放縱,應儘量按照幼稚園的紀律來約束孩子,持之以恆,使老師、家長的要求變成孩子的自覺行動,進而養成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請老師協助教育
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個權威的象徵,所以孩子非常期待老師和小夥伴的認可;父母可利用孩子的這個心理特點,把他在家中的各種表現,客觀地反映給幼稚園老師知道。如果孩子在家表現得不好,爸爸媽媽可以要求老師協助教育;當他有所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時,也要讓老師知道,以便老師可以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如果進步極為明顯的話,老師還可以在團體中給予表揚,這樣不但會讓寶寶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對養成孩子在家裏和幼稚園中一致的良好習慣和優良品格,非常有助益。
如果你家裏真有個小小「雙面人」,建議您不妨先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然後根據以上幾點原則,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做點改進,那麼要不了多久,相信您就會發現,寶寶不再是個讓你頭疼的「雙面人」,而是一個在家、在幼稚園都表現得同樣出色的好寶寶了!^^
文 / 鄧逾男 專家 / 劉兆政 幼稚園園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