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學: 1月 2013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詞饑!?



寶寶在2歲之後會出現「詞饑」的現象,就是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想要知道他們叫什麼、為什麼這樣叫等等。他們會整天纏著爸媽問這問那,有時候發問毫無邏輯性,但是積極性卻很高。

爸媽對這一時期的寶寶要特別有耐心,認真對待他們的發問,並且做出正確的回答。即使自己也不會,可以對寶寶實話實說,然後和寶寶一起透過其他方式來尋找答案;千萬不要對寶寶的問題隨意敷衍,甚至阻止他們發問,這樣會打擊寶寶學習新事物、累積辭彙的積極性,對寶寶的心理和將來的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有些寶寶出現自閉、自卑的負面情緒,都是由於在求知階段受到打擊造成的,所以爸媽要時刻準備解答寶寶的疑問。












圖片來源: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243425894700&set=pb.1557182671.-2207520000.1359594110&type=3&theater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什麼是寶寶(1歲半~2歲)的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指寶寶開始意識到空間的存在,不再是從前的平面視覺,當他發現這一點時就會不斷去探索、發現,做出一些讓爸媽意外或者擔憂的舉動。當寶寶有了以下舉動的時候,他大概就是進入了空間敏感期。

1.喜歡攀爬沙發、櫃子,遙望窗外,感受不同的高度帶來的不同視角。
2.喜歡觀察能彈回、滾動的物體,比如彈珠、網球、小皮球等等,當看到它們被撞擊後彈回時感到好奇,會研究它們的路徑。
3.喜歡往上下跳。寶寶有時候會從台階上跳下去,或者在不平的鵝石上走路。這也是寶寶感知空間的方式之一。
4.喜歡玩能塞進和拉出的玩具。
5.喜歡疊高,寶寶時常會把東起一個個疊起來。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男人帶大的孩子較聰明?

美國一項研究成果表明,
由男人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
他們在學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

專家研究後認為,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才能,
父親心中一般都是有計劃的,
該怎麼做,需要些什麼條件,是比較明瞭的,
而母親在這方面就要差一些。

大多數母親對孩子都是有較高期望,
實際教育中,母親往往就顯得無計劃。
從教育內容來看,在知識的傳播上,
父親的知識面一般廣於母親,
而在史、地、哲上父親往往精於母親。
因此,父親給孩子講得更多的是歷史故事,
各地風情名俗,英雄人物等,
而母親則一般都是給孩子講童話,涉及史地哲較少,
這在括寬孩子視野,豐富孩子知識上就稍遜一籌了。

在生活習慣的培養上,
父親教育孩子要獨立、果斷、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險精神。
他們讓孩子參與修理簡單家電,
讓孩子大膽學騎自行車,帶他們爬山,賽跑......
而母親總想保護孩子,
在孩子參加有一點危險和複雜的事情時,
她們總擔心孩子會不小心碰著了,摔著了。

從教育方式上來看,父親一般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做事,
而母親則比較喜歡幫孩子做他們能力所及的事,
父親對孩子提出的無理要求,態度一般都比較強硬,
而母親則時常心軟。

父親帶孩子上街,看的東西多,零食吃得少,
母親帶孩子上街,看的不多,零食卻吃得不少。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

每個孩子生來就是小天才,重點在於大人是否可以看到孩子的優勢,並且把孩子的潛能開發出來,讓每個孩子找到可以盡情發揮的舞台而已。

但要如何看到孩子的優勢呢?首先應該先理解,我們對於這個宇宙所有現象的認知,其實都是一些經過大腦處理過的訊息,但這些訊息都已經受到情緒的「汙染」。

簡單的說,大腦裡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又被稱為「情緒腦」,深深影響人類經驗及各種生存反應。大腦在接受任何外在訊息時,會先經過這個情緒腦過濾。特別是一個叫做「杏仁核」(amygdala)部位,正是接受情緒刺激的主要位置。現代人面對各種生活中刺激、衝突,這些訊息會很輕易觸動到杏仁核,立即產生恐懼的情緒,很容易產生主觀的看法與作為。長久以後,我們就會習慣以固定角度(通常偏向負向角度)來看事情。因此大人們會以自己的價值觀來期待孩子的表現。但如果從這種角度出發,我們就很難發現孩子的獨特優勢,只會看到自己希望孩子達到自己期望的成就了。

所以家長只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眾生,甚至站在朋友的立場來欣賞並接納孩子,自然可以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多麼與眾不同。而我們可以做的,只能從旁不斷的正向鼓勵,讓其穩定發展下去,自然可以讓孩子發揮天賦,成為任何一個領域中的天才。

但教育與健康一樣,都是多層次的面向。要讓孩子盡情發揮潛力的同時,絕對需要健全的身心靈作基礎。畢竟學習可以是一輩子的事,隨時開始都不嫌晚,但健康是需要從小一點一滴建立。特別是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將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及人格,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時間管理、勤勞服務、感恩惜福等等習慣。

但這些好習慣的建立沒有捷徑,需要身為父母以身作則,當作孩子典範,並給予適度規範與引導。例如母親帶著孩子一起動手料理健康又美味的餐點,全家人經常一起到戶外運動,父母平時謹慎理財的態度,真誠待人的表現,適度的情緒表達等等,都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將這些好習慣貫徹下去。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並快樂的學習。

不管是對於孩子的健康照顧,或者在孩子學習過程,家長都不要忘記給孩子充分的時間陪伴。雖然現代父母身兼數職,非常忙碌,很難在一天中騰出時間和孩子互動,但我們必須了解,孩子就像是幼嫩的樹苗,隨時會受到風雨影響而長偏。所以孩子成長過程最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支持,建立安全感。

身為父母無論多忙,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經常跟他互動,多傾聽,培養彼此默契,讓孩子在遇到任何疑惑、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父母。孩子將會體認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不論任何逆境或順境裡,父母永遠都會給予支持與鼓勵,當然就能在自己的舞台上盡情發揮了。


本文摘錄自: 楊定一/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天才 - 成功親子術 - 親子寶貝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分娩如酷刑 2男痛到打滾】-電擊體驗秀 2小時就受不了投降

  有人說女性生產的疼痛指數,僅次於斷手指。荷蘭一個實境節目,為了體驗女性生產疼痛,找來兩位帥哥主持人,在腹部貼上物理性低週波治療器,通電模擬陣痛,一開始兩位帥哥還能談笑風生,後來陣痛指數越來越高,兩人也開始慘叫,終於能體會當媽媽的辛苦。


  兩位荷蘭實境秀主持人,這回要來體驗從沒感受過的,生產陣痛滋味。女人生孩子有多苦,就透過這個低周波治療器往腹部通電,要感受分娩的辛苦。在腹部肌肉,貼上模擬器接著透過電流,一開始兩人還能談笑風生,但隨著電流增強、陣痛加劇,兩人也嘗到苦了。  

  痛到在床上扭動,但女生生孩子哪有那麼簡單,隨著陣痛越來越密集兩個大男生也受不了了,放聲尖叫簡直跟孕婦生產,沒什麼兩樣,接下來有人忍不住了,要求戴上含有鎮定劑的呼吸器,一旁的護士還像對待孕婦一樣要求他們呼氣吐氣,但最後金髮帥哥,真的太痛在床上打滾還崩潰到咬衣服,最後痛了兩個小時,寶寶出來了,護士拿著假寶寶恭喜他們生出孩子,讓帥哥很感動,但其實真正的產婦常常得痛上一整天,還不一定生的出來,這下男人們真的去親自體驗,也能體會當個媽媽,有多麼偉大。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一定要教給孩子的幾個道理


1.公平—遵守遊戲規則;
2.感激—感謝別人真誠的好意;
3.助人—在朋友需要時提供幫助;
4.諒解—原諒他人的無意過失;
5.誠實守信—做讓人信賴的人;
6.尊重—不侵犯別人的基本利益;
7.慷慨—樂於同朋友分享;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數學腦、語言腦

有調查顯示,很多寶寶的數學潛能是在3歲左右開始開發的,而且和語言能力會互相干擾,因為數學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的感性思維分屬大腦的兩個半球,如果寶寶在3歲前接觸得比較多的是語言學習方面的知識,對數學思的理解就會落後,反之亦然。所以爸媽在培養寶寶的時候,一定不能偏廢其一,兩種才能都要充分挖掘。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怒氣


大家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但怒氣是七情之一,不是一句「不要發脾氣」就能打發掉。很多成年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何況是孩子?

學習處理怒氣,要從小開始。尤其在孩子六歲以前,一般都會用哭鬧來表達負面的情緒。不管餓了、疲倦、生病、受傷、不高興等,因他們不會用言語表達,只能用大哭大鬧表達不安。要是父母不了解,嫌他們吵鬧,自己先發脾氣,以責罵、恐嚇、懲罰等方式來強逼兒女就範,便會誤導兒女,以為發怒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另一方面,孩子吵鬧的原因沒有處理好,他們心裡的惶惑和忿怒可能會越積越深,到青少年階段若還沒得到解決,發起脾氣來更不可收拾。我輔導過一個家庭,父母投訴女兒不但不聽話,還反其道而行,要父母聽她話,否則便摔東西,摔傢具,把父母嚇壞了,又不敢報警,怕她有不良記錄,影響一生。真是用心良苦,卻無能為力。

俗話說病從淺中醫,怒氣也一樣,若能從小訓練孩子正確地處理怒氣,幫助他們養成好的習慣,將來便省卻很多不必要的煩惱。以下是一些實際的建議:

一、正面教育,防患未然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愛他們,又要讓他們知道該做些甚麼事,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我外孫兩歲,就已經知道媽媽要他吃飯時坐在他自己的椅子上,也知道媽媽要他玩完玩具後放回原處。如果孩子做對了,就要誇獎他,這樣比做錯事時罵他更管用。何必弄到雙方都不愉快?

二、不湊熱鬧
要了解孩子,有時孩子無理吵鬧時,父母如清楚知道的確是沒甚麼事,就不要理他,讓他自覺沒趣而停下來。要是孩子一吵,父母就抱他,呵護他,聽他,以後他就會用這方法控制父母,使父母就範。

三、教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
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如:「我肚子餓」、「我不喜歡和妹妹玩」、「我要您留下來」、「我希望您不要天黑才回家」等。當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時,發脾氣的機會自然相對減少。

四、體力發洩
如果孩子不知怎麼用言語表達,可先讓他們做一點體力活動,如走走路,投投球,等他們的氣消散,才坐下來告訴你發生了甚麼事。

五、參與活動
小孩一般都喜歡父母關注他們,欣賞和參與他們所做的事。比如他畫畫,畫得起勁,叫爸爸媽媽來看,可父母不理不睬,小孩生氣了,可能就把圖畫全撕掉,把臘筆亂丟,父母看了生氣,罵一頓。其實他這樣也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正面的方法不吸引父母,他就用負面的方法。

六、劃定界線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底線,如越過界限,便會受責罰。比如妹妹搶了哥哥的玩具,哥哥生氣,用手打妹妹,妹妹哭了。這種情況父母要告訴哥哥,妹妹搶他的玩具不對;但他打妹妹也不對,他應當先請妹妹把玩具還給他,要是妹妹不肯,就要告訴父母,讓父母處理。他自己打妹妹就是越界,所以他也要受罰。

七、解釋事理
孩子發脾氣後,家長不能若無其事,一定要弄清楚事實真相,了解他們當時的想法和情緒,然後和他們討論怎麼改善,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應用甚麼好方法處理,不需要發脾氣。最後,要帶領他們到天父面前認罪悔改。

八、排演練習
要注意孩子生氣的原因,如他常被甚麼事觸動發怒,你就提出一些假設的情況來,和他討論,告訴他應怎麼處理,讓他先有心理準備,這樣就不會到時手足無措,大發脾氣。好比說,你女兒有一個同學經常罵人,他罵你女兒,讓她生氣,你女兒便反口相譏,弄得兩個人都被學校處分。你女兒覺得不公平,你怎麼幫助她呢?很明顯,對罵的方法不行。你可請女兒扮演她的同學,你扮演女兒。她罵你,你謙卑地問:「我甚麼地方得罪了妳呢?」她一時語塞,罵不下去了。這樣,女兒便發現,與人相處不一定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有其他更好方法。

九、短暫休息
有時孩子發脾氣停不下來,你不妨叫他們先站在牆角,或回房間坐坐,安靜下來,直到怒氣平息。我的外孫因為發脾氣而被媽媽罰他靜坐在椅子上一分半鐘。他剛坐下時還哭,後來漸漸平靜下來。時間到了,媽媽問他還要不要哭,他說不要。媽媽要他道歉,他道歉了。媽媽抱他下來,與他親一親,他便高高興興走開去玩了。

以上的方法都是有人用過,而且覺得有效,所以不妨也試試。如果發覺你的小孩仍然不受教,那他的問題可能不是一般了,你最好要請教專家。


本文原載《中信》月刊第607期 :("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怒氣" ─ 莫世淳)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睿智的父母都應知道


1撫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他們脫離我們的生活

2要學會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唯一的辦法是開始去做
3保護孩子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4形成習慣比學會技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5孩子的家庭歸屬感比乾淨的臥室更重要

6我們是教練而不是監工


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孩子食物過敏 身心需兼顧



在美國約有8%的孩子有食物過敏的困擾,而最容易引起孩子食物過敏的前九大食物,包括有蛋、魚、牛奶、花生、芝麻、貝類、大豆、堅果及小麥。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針對家中有輕度到嚴重食物過敏兒童的美國家庭所作的隨機抽樣網上調查的研究顯示,並非每個食物過敏的兒童,都能接受到確認疾病診斷的測試,這項研究被發表在《過敏和臨床免疫學雜誌》(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

研究中顯示,約有七成孩子被診斷出有食物過敏;當醫師診斷兒童時,約有32%,並沒有接受血液、皮膚或食物的激發試驗;低收入及少數民族家庭中的孩子,更有可能有未被確診的食物過敏。

而約有八成的食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可能會出現皮膚的症狀,如:蕁麻疹,或是眼睛、嘴唇的浮腫,但是,有些危及生命的反應,卻只有四成會有蕁麻疹、32%會有眼睛或皮膚的浮腫,也就是說並非所有的食物過敏,都會有明顯可見的皮疹或腫脹。


當孩子誤食會過敏的食物時,也可能會出現下列的症狀:
‧喉嚨覺得緊緊的?
‧有呼吸困難?
‧覺得頭暈或昏厥?
‧覺得胃痛?

這些有可能是嚴重過敏反應的跡象,更應被即時的反應,才能更保障孩子的健康及安全。

而另一項也會讓家長覺得心碎的是,除了要擔心食物過敏的可能症狀外,根據發表在二○一二年十二月《兒科》(pediatrics)雜誌上,美國西奈山醫療中心(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針對251個有食物過敏兒童家庭,所作的調查顯示,有45.4%的食物過敏兒童,有被同學霸凌的問題。

而單單因食物過敏的霸凌,即高達31.5%,且約有近一半的霸凌,是在父母不知情的狀況下發生。倘若父母知道孩子被霸凌,則有助孩子的生活質量。

因此,當孩子有食物過敏時,不僅需要家長在健康照護上多費心,怎麼站在孩子的身邊,給予心情上的支持,也同等重要。

【文/黃秀美(自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