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學: 11月 2013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兒童午睡 記憶力UP

英國倫敦大學也曾針對1萬1000名兒童,分別在3歲、5歲、7歲時,評估學習能力及成績表現,結果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的兒童,學習能力也會連帶受影響。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嬰幼兒生長過程,充足的睡眠有助於大腦發育,嬰兒階段需要的睡眠時數長,幼兒3歲前,每天下午、傍晚都需要小睡。

到了4至5歲,雖然調整成晚上為主要入睡時段,但下午還是需要小憩一段時間,對兒童下午活動的「續航力」、學習效率都有幫助。但他也表示,午休時間不要過長,以免睡太飽,打亂晚上的睡眠作息。


<成長發展與睡眠>

就像其他事情一樣,不同成長階段對孩子的睡眠也會造成影響。以下就列出學齡前兒童不同的發展面向與其對睡眠的影響。

◎測試你的底限:當學齡前兒童發展出較多思考能力,更能了解各種規則與限制,以及別人對他們的期望時,他們相對地會試著想測試你的遊戲規則底限何在,而這也適用於有關他的上床規定。你可能會發現,你那學齡前年紀的寶貝,每到關燈上床的時間,就變得更掙扎、更抗拒上床。

◎語言能力:當孩子能夠表達較複雜的語言,他們也更能表達自己要的是什麼,同時,也發展出許多更有創意的表達方式,結果之一是,他能會在上床時間提出許多要求,如聽故事、喝水、親親、抱抱等,讓父母頭痛不已。

◎想像力:學齡前兒童是一種富於想像力的動物。只是,他們也分不清處想像和事實。也是這原因,耶誕老人和牙齒的故事,以及床底下(或者衣櫃裡、窗外)的怪獸,對這種年紀的孩子而言,都認為是真的。也因此,這種年紀的孩子害怕黑夜,全世界都一樣。重點是,要如何處理這樣的事,這小小的「怪獸」才不會變成真正折騰人的大怪物!

◎了解前因後果的能力:這年齡的孩子逐漸開始理解,他們本身的行為可能造成某些結果。他們現在懂得為了獲得想要的成果而等待(延遲性滿足)。一般而言,他們頗想要討好大人,尤其是爸爸媽媽。獎勵制度(這個年齡是最適用代幣制度的年紀)和大量的鼓勵,通常是父母用在上床大戰的最好武器。

◎睡前的閱讀:當孩子對閱讀與書籍逐漸感興趣時,固定在睡前大聲閱讀,對於其日後語文能力的建立是相當有幫助的。睡前十五分鐘的閱讀,足以建立令孩子受用一輩子的閱讀習慣!

常見的睡眠議題
學齡前兒童有一些常見的睡眠議題─

◎午睡: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們經常會擔心,孩子的午睡情形究竟正不正常。就像前面所說的,多數孩子在三、四歲左右就不午睡了,但還是有很多一直到五歲或更大才停止午睡的習慣。其實孩子仍舊需要午睡,或者在什麼時候才會覺得不再需要午睡,都是孩子的個別差異,沒有所謂應該早或晚的問題。重點是,孩子是不是得到足夠的休息。若孩子生理上就是需要,改掉午睡的習慣並不會讓他晚上睡得更好。另一方面,若午睡的時間與晚上上床時間太近,也會影響晚上入睡的情形。當孩子開始要轉變為不需要午睡前,也許會有幾個月仍需午睡的緩衝時間,只是真的讓他午睡,會讓他晚間更難睡著,這時候你仍可堅持固定的上床時間,只是允許上床後、關燈前的靜態活動時間,延長三十至四十五分鐘,而且一旦孩子在床上叫你或跑出房間,你就要立刻關燈。通常這樣的經驗只要一次,就會讓孩子懂得,與其叫你,不如乖乖待在床上自己玩。

◎就寢時間:學齡前兒童需要固定而持續不變的就寢與起床時間。白天固定而持續的作息常規(如固定的吃飯時間和遊戲時間),有助於強化就寢與起床習慣的養成。雖然,沒有所謂標準的上床時間,為這個年紀的孩子訂定就寢時間,仍要依據孩子本身所需要的睡眠時間。舉例來說,孩子在下午上幼稚園的課,他可能就可以接受較晚的上床(與起床)時間。只要記得一件事—你必須因應孩子的生活作息,而隨時調整他的上床時間。當必須調整時間時,一定要提早數星期來養成他的規律習慣,以因應即將改變的生活,以免倉促面對。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日光節約時間的到來,只要每天或每週提早或延後十至十五分鐘,以因應這一個小時的作習改變,就能減少許多晚間或早晨的爭執。

◎就寢常規:無論對孩子或大人來說,固定的就寢常規都有很大的幫助,能讓你的孩子,從白天的忙碌轉換為夜間的平靜,從忙著做某些事到單獨待在床上,從非常清醒到很快入睡,當一天進入尾聲時,孩子和他的身體都需要平靜、放鬆下來,無論生理上或心理上都要進入準備睡眠的狀態。而就寢常規是讓這個「轉換」有充分時間的最好方式。典型的就寢常規包括一連串愉快、放鬆、並且每天一致的活動(如洗澡、換睡衣、刷牙、講故事等)。每天一致的就寢常規能夠暗示你孩子的身體與心理:睡覺時間到了!

◎睡眠習慣物(transitional objects):就是孩子睡覺或午睡時習慣拿的東西,如一條特別的毯子、洋娃娃或填充玩具等,對你而言,會是幫助學齡前兒童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的另一個重要輔助物。當孩子對某一條毯子特別有感覺,讓他覺得舒適與安全,父母有時候會對此感到擔心,怕孩子過分依賴它。其實,睡眠習慣物反而可以幫助孩子自己好好地進入睡眠。吸姆指則是另一種最方便、永遠都在、且不需要特別乾洗的睡眠習慣物。在孩子大約四歲之前,特別是睡前有這習慣的,吸拇指至少不會引起如蛀牙的問題。(請注意:電視不屬於睡眠習慣物的一種,也不屬於學齡前兒童的睡眠空間與習慣。)

◎二度活力期(the second wind):二度活力期通常指的是,一般成人在傍晚時分特別感到精力充沛的時光,只不過,這種狀況會在某些兒童身上特別顯著,一旦你試圖在他們的睡眠時鐘大聲作響之際叫他們上床,恐怕就得準備好面對一場大戰,試著把他們的睡覺時間挪前或延後,就能避免卡到二度活力期,也解決了孩子總是在上床時間精神奕奕的問題。



你的生日將決定你是個...


父母分工教育,多面向的教孩子認識社會

<讓孩子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

有的孩子在團體中很自在,有的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而因此哭泣,有的孩子則是默默的一個人玩…。

雖然人麼類型的孩子都有,但不論哪種孩子,最終都會進入社會,因此,從這時期起,一定要讓孩子在團體中生活,開始學習怎麼生存,然後在弄哭其他孩子或被弄哭的過程中,學到犧牲自我以及為別人著想的心態,培養他社會化。

孩子在學習社會性時,父母最好和孩子保持一點距離,並隨時注意他,所以具有威嚴感的父親,最適合這個任務,請爸爸多帶孩子去公園,教他怎麼和朋友相處吧!

此外,為了拓展孩子將來的可能性,父親休假時,也要帶孩子去各種地方,進行社會教育,如此透過父母教育上的分工,孩子就會學到,要以寬廣的角度來看社會。

在單親家庭中,父親或母親雖然會一人扮演兩種角色,但即使可以配合狀況,切換任務,但孩子究竟能否確實理解,還是個疑問,正因為如此,父母一起教育孩子,才更有其必要。

照顧小孩,也會活化媽媽的大腦

<同時照顧小孩和做家事,是一種大腦訓練>

照顧身體變得更強壯、更愛玩的兩歲孩子,應該讓很多媽媽都覺得筋疲力盡吧!

不過,照顧孩子實際上也能活化母親的大腦,比如孩子還是嬰兒時,媽媽只要聽孩子哭的方式,就可以知道孩子是肚子餓了、尿布髒了或是愛睏,這是因為媽媽腦中己經有過去的經驗,包括孩子哭的時間、聲音和時機等,因此能用來比對,以判斷現在面臨的狀況;簡而言之,就是能完整的活用工作記憶。

此外,母親會一邊做飯,一邊注意孩子的狀況,如果有兩個孩子,就要掌握兩人的情況,得同時做好幾件事。和孩子一樣,母親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就能鍛鍊大腦的第十區,因此,母親的第十區會發展得相當好,會比以前更能控制感情,也能同時讓多件事順利進行。有相關數據指出,母親因為沒有休息、每天照顧孩子,所以「母親的海馬迴(大腦中與記憶有關的區域)會變大」,或是「父親的海馬迴不會變大」。

父母如果想到對孩子實施兩歲教育的同時,也能活化自己的大腦,教養孩子時就能以和過去不同的心情進吧!
片刻不離孩子的過程,也只到他幼稚園為止,在這過程中,就請多多使用頭腦,變成有著聰明腦的人吧!





讚美式教養 是萬靈丹還是麻藥?


<得不到讚美 從沒笑容到焦慮>

「小米好聰明喔,一下子就答對了!」今年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小米,非常期待跟姊姊到兒童美語教室上課,因為只要答對問題,老師就會給她熱烈稱讚。可是媽媽發現,不到兩個月,原本上課非常開心的小米笑容變少了,因為只要答錯、沒獲稱讚,小米就會變得焦慮,甚至還會生氣。

「儒儒好棒,好厲害喔!」今年剛升小二的儒儒不喜歡寫功課,媽媽常陪在一旁,只要儒儒寫完一個單元,媽媽就會讚美他「好棒」。不過媽媽發現,儒儒並未因讚美而寫得更快,反而顯得不耐煩,讓媽媽很煩惱,不知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孩子能更主動學習。

<讚美要具體 千萬不要浮濫>

「讚美」對孩子來說,就像是驅動車子前進的汽油,適當的讚美可激勵孩子學習新事物,一路往前;不過讚美一旦過度或是流於空泛,就會「失靈」。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李綢說,透過讚美與鼓勵,可給孩子自信與成就感;以心理學來說,讚美就是一種「增強」,透過不斷的增強作用,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


<正增強與負增強>


讚美還可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正增強」包含讚美、口頭鼓勵、給小禮物等。若孩子表現出符合期待的正確行為,就給予鼓勵,來強化這類行為持續發生。

「負增強」則正好相反,就是不給獎賞與鼓勵。例如當孩子出現失當的舉止時,不給予讚美或不發給小禮物;但也不能責罵,而是「故意忽略」,等到正確行為出現時,再恢復讚美等鼓勵。

「讚美最好是出奇不意。」陳李綢說,給予孩子讚美鼓勵,要選適當時機,且最好是在孩子意料之外,例如當孩子突然自己收拾玩具、整理書桌時,給予讚美或擁抱,預料之外的讚美,常可以帶給孩子很大的成就感。

<有話術與沒誠意>

面對小米這麼希望獲得讚美、一旦失去讚美就焦慮的孩子,陳李綢說,這表示讚美與鼓勵正是小米學習過程中的動力來源,透過讚美可以為小米帶來正增強效果,家長或老師可以持續給予,但要注意讚美的用詞。

陳李綢說,讚美有話術,最好要具體,不要空泛且流於浮濫,因濫用稱讚可能因此降低孩子的學習動機,甚至導致焦慮

陳李綢並舉例,與其不斷地說「好棒」,不如具體地說「你做了什麼事,表現得很不錯」;例如孩子寫功課,可用「你這個字寫得很漂亮」等,具體指出事項,孩子才知道自己做對哪件事情。

此外,流於浮濫也讓稱讚顯得沒有價值與意義。陳李綢說,不斷反覆的稱讚,會讓孩子「習以為常」,甚至覺得大人沒有「誠意」,反而刻意出現反向行為。因此儒儒的媽媽應該改變頻繁且空泛的讚美方式,才能有效激勵孩子。

「讚美孩子的付出,比讚美結果重要!」陳李綢也提醒父母,讚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盡量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除了學業,當孩子學習各項才藝或事物時,都可以在過程中給予讚美與鼓勵,為孩子帶來支持感,並增加「內在增強」,當孩子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外在的讚美或獎賞,而是因在學習中獲得樂趣,才會主動學習。


<看個性與說實話>

具諮商輔導經驗的桃園縣福豐國中老師李培裕則建議,給予讚美必須視不同孩子個性而有所差別;對於挫折容忍度較高,或是過於樂觀的孩子,最好適時「說實話」,點出可改善的地方來取代讚美,否則孩子原本程度可以做到100分,在表現出80分時,就說「好棒」,可能會限縮最後20分的努力空間。

反之,若孩子天性害羞,或對自己較沒自信,要鼓勵這類孩子挑戰原本不敢嘗試的事情,可在公開場合讚美他,這時讚美可能發揮很大效果。


<你可以這樣做:讚美過程更重要>

●小米在美語教室流利且正確地回答老師問題,此時,老師及媽媽可以用「小米的發音非常正確」或是小米「單字記得很熟,一定有認真準備」等,讚美小美努力的「過程」,取代只讚美小米答對的「結果」,會讓小米更了解自己的優點


<你可以這樣做:讚美要在預期外>

●媽媽陪儒儒寫作業時,可降低讚美的頻率,挑選儒儒準時完成功課、答對的題數變多時,再給予儒儒預期之外的讚美。此外,也可以讚美儒儒某個字寫得非常漂亮,取代空泛的「好棒」。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專題報導)



關於頭痛二、三事

<常頭痛的人 頭部注意保暖少吹風>


中醫師吳欣潔表示,常常頭痛的人應注意頭部保暖、防止吹到風,尤其是洗完頭髮應馬上吹乾,避免寒濕侵犯到頭部。建議有空時可按摩經絡穴位,有助於預防頭痛的發生。

吳醫師指出,中醫認為,足少陽經主膽經是一條從頭到腳的經絡,只要常按摩這條經絡,就可望幫助人體氣血運行,進而減緩疼痛的症狀。此外,除了膽經之外,民眾也可以按摩太陽、風池、合谷、太衝等穴位,有助於提神醒腦、舒緩頭痛。

太陽穴屬經外奇穴,位在眉梢與眼尾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風池穴屬膽經,位在耳後與頸部上緣連線之中間凹陷處,因佈滿血管、神經,不宜久壓或重壓;合谷穴屬大腸經,位在兩手拇指、食指合攏後肌肉的隆起處;太衝穴屬肝經,位在腳背第一、第二趾縫上一‧五寸凹陷處。

吳醫師進一步指出,頭痛是生活中常見的不適症,發作的時候建議應記錄發作時間、發生頻率、頭痛型式、疼痛部位等,以及是否還伴隨其他症狀,如此有助醫師進行精準的診斷與治療。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照顧寶寶最有耐心的媽媽

(無責任調查,請別太再意排名喲!)

第一名:雙魚座
第二名:天秤座
第三名:白羊座
第四名:射手座
第五名:處女座
第六名:水瓶座
第七名:天蠍座
第八名:雙子座
第九名:金牛座
第十名:摩羯座
第十一名:獅子座
第十二名:巨蟹座

所謂真正的威嚴是處事要有原則

所謂真正的威嚴,就是父母的處事態度要有原則。如此一來,就算不用對孩子碎碎唸,孩子也會養成自律的習慣,同時也會尊敬父母。所謂的威嚴,並不是用情緒化的態度來責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