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學: 讚美式教養 是萬靈丹還是麻藥?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讚美式教養 是萬靈丹還是麻藥?


<得不到讚美 從沒笑容到焦慮>

「小米好聰明喔,一下子就答對了!」今年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小米,非常期待跟姊姊到兒童美語教室上課,因為只要答對問題,老師就會給她熱烈稱讚。可是媽媽發現,不到兩個月,原本上課非常開心的小米笑容變少了,因為只要答錯、沒獲稱讚,小米就會變得焦慮,甚至還會生氣。

「儒儒好棒,好厲害喔!」今年剛升小二的儒儒不喜歡寫功課,媽媽常陪在一旁,只要儒儒寫完一個單元,媽媽就會讚美他「好棒」。不過媽媽發現,儒儒並未因讚美而寫得更快,反而顯得不耐煩,讓媽媽很煩惱,不知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孩子能更主動學習。

<讚美要具體 千萬不要浮濫>

「讚美」對孩子來說,就像是驅動車子前進的汽油,適當的讚美可激勵孩子學習新事物,一路往前;不過讚美一旦過度或是流於空泛,就會「失靈」。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李綢說,透過讚美與鼓勵,可給孩子自信與成就感;以心理學來說,讚美就是一種「增強」,透過不斷的增強作用,讓孩子學習正確的行為。


<正增強與負增強>


讚美還可分為「正增強」與「負增強」。「正增強」包含讚美、口頭鼓勵、給小禮物等。若孩子表現出符合期待的正確行為,就給予鼓勵,來強化這類行為持續發生。

「負增強」則正好相反,就是不給獎賞與鼓勵。例如當孩子出現失當的舉止時,不給予讚美或不發給小禮物;但也不能責罵,而是「故意忽略」,等到正確行為出現時,再恢復讚美等鼓勵。

「讚美最好是出奇不意。」陳李綢說,給予孩子讚美鼓勵,要選適當時機,且最好是在孩子意料之外,例如當孩子突然自己收拾玩具、整理書桌時,給予讚美或擁抱,預料之外的讚美,常可以帶給孩子很大的成就感。

<有話術與沒誠意>

面對小米這麼希望獲得讚美、一旦失去讚美就焦慮的孩子,陳李綢說,這表示讚美與鼓勵正是小米學習過程中的動力來源,透過讚美可以為小米帶來正增強效果,家長或老師可以持續給予,但要注意讚美的用詞。

陳李綢說,讚美有話術,最好要具體,不要空泛且流於浮濫,因濫用稱讚可能因此降低孩子的學習動機,甚至導致焦慮

陳李綢並舉例,與其不斷地說「好棒」,不如具體地說「你做了什麼事,表現得很不錯」;例如孩子寫功課,可用「你這個字寫得很漂亮」等,具體指出事項,孩子才知道自己做對哪件事情。

此外,流於浮濫也讓稱讚顯得沒有價值與意義。陳李綢說,不斷反覆的稱讚,會讓孩子「習以為常」,甚至覺得大人沒有「誠意」,反而刻意出現反向行為。因此儒儒的媽媽應該改變頻繁且空泛的讚美方式,才能有效激勵孩子。

「讚美孩子的付出,比讚美結果重要!」陳李綢也提醒父母,讚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盡量讚美孩子努力的過程;除了學業,當孩子學習各項才藝或事物時,都可以在過程中給予讚美與鼓勵,為孩子帶來支持感,並增加「內在增強」,當孩子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外在的讚美或獎賞,而是因在學習中獲得樂趣,才會主動學習。


<看個性與說實話>

具諮商輔導經驗的桃園縣福豐國中老師李培裕則建議,給予讚美必須視不同孩子個性而有所差別;對於挫折容忍度較高,或是過於樂觀的孩子,最好適時「說實話」,點出可改善的地方來取代讚美,否則孩子原本程度可以做到100分,在表現出80分時,就說「好棒」,可能會限縮最後20分的努力空間。

反之,若孩子天性害羞,或對自己較沒自信,要鼓勵這類孩子挑戰原本不敢嘗試的事情,可在公開場合讚美他,這時讚美可能發揮很大效果。


<你可以這樣做:讚美過程更重要>

●小米在美語教室流利且正確地回答老師問題,此時,老師及媽媽可以用「小米的發音非常正確」或是小米「單字記得很熟,一定有認真準備」等,讚美小美努力的「過程」,取代只讚美小米答對的「結果」,會讓小米更了解自己的優點


<你可以這樣做:讚美要在預期外>

●媽媽陪儒儒寫作業時,可降低讚美的頻率,挑選儒儒準時完成功課、答對的題數變多時,再給予儒儒預期之外的讚美。此外,也可以讚美儒儒某個字寫得非常漂亮,取代空泛的「好棒」。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專題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