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學: 10月 2012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研究證明貪玩的幼兒智商高】


貪玩的幼兒多智慧。對此,科學家們做了大量的研究。


玩,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於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玩耍滿足了孩子們的慾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們一起玩耍,完善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了相應的社交能力。善玩的孩子有許多優點,聰明、伶俐、樂觀、愉快、朝氣蓬勃、有幽默感,樂於與人交往,富於幻想,勇敢大膽,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所以,幼兒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學,切莫只學不玩或多學少玩,就違背了兒童教育學和兒童行為科學的規律。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在他的實驗室裏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一致的老鼠,把它們任意分成三組。

第一組三隻老鼠被關在鐵籠子裏一起餵養,此為“標準環境”;第二組老鼠被單個隔離起來,隻身處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裏,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這叫做“貧乏環境”;第三組十幾隻老鼠一起被關在一隻大而寬敞,光線充足、設備齊全的籠子裏,內有鞦韆、滑梯、木梯、小橋及各種“玩具”,此所謂“豐富環境”。


經過幾個月的環境熏陶後,“豐富環境”的老鼠最“貪玩”,“貧乏環境”的老鼠最“老實”。將老鼠的大腦摘出解剖分析,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含量,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實驗揭示,環境越豐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越好。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可愛兄妹!妹妹做錯事 哥哥哭成淚人兒

網路上最近一則影片「妹妹不Sorry!哥哥急哭」超有去!2歲的妹妹做錯事不道歉讓3歲哥哥急的直跳腳,小男孩似乎怕妹妹被媽媽罰一邊哭還一邊督促妹妹向媽媽­道歉,直到最後妹妹向媽媽擠出一句「Sorry」小男孩才破涕為笑!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培養一個「五佳」的孩子


AIA友邦人壽總經理陳嘉虎表示,培育孩子是大工程,要有終極目標。父母下半生快樂與否,取決於能否培養一個「五佳」的孩子:向善、向上、開朗、快樂、健康。



所有父母都愛孩子,竭盡所能希望培育出很好的孩子。但父母有無核心價值與終極目標:「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是怎樣的人?」這個很關鍵。

很多人會希望孩子聰明、會讀書、音樂很好、學習能力強等,然而,當孩子不是特別聰明或資質中上,能夠培育出善良、有愛心、開朗、健康、積極的孩子,其實更重要。

大陸有個人叫「鷹爸」,採鷹式教育法,孩子4歲起就要他冬天下雪脫光衣服去跑步,希望透過刺激讓孩子更聰明,結果智商200多,很高,但很多人擔心這孩子將來的性格會走入歧途。

培育孩子有三個層次:「上育品德、中育性格、下育技能」;很多父母卻顛倒過來,給孩子很多補習、上芭蕾舞,這不是不好,但弄錯焦點,最後,技能很好,但是性格不可愛,品德可能有問題。

性格比技能重要。性格如果積極、開朗,就算技能不好,交際時,因為性格可愛、親和力佳,人家願意接觸他。

品德又比性格重要,品德是本質,當一個人本質很好時,這種人不論擺在哪裡,都會從善的角度思考,不會受到外在誘惑,會堅持原則。他說,這堂課,不能讓你的孩子更聰明,但有助培養出「五佳」孩子,身為父母可因此獲得快樂。

【2012/10/29 經濟日報】


如何訓練觀察力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敏銳的觀察力更是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核心能力。要成為一位好的觀察者,需要長期的訓練。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十個給我自己以及我的洞察力工作坊學員的提醒。這十個提醒不僅是觀察的原則,也是訓練的方向。

一、以人為本

在使用者經驗研究中,觀察的目的是從人在脈絡中的行為發現潛在的真實需求。這樣的發現除了可以推導出新設計,更可以協助改善舊設計。不要為了急著尋找環境中的設計缺失而忽略了「人」,要訓練自己時時刻刻都以人為中心。

二、信任直覺

人是習慣的生物,與習慣不同的陌生的人事物原本就會自動吸引我們的注意。敏銳的直覺是觀察力的基礎。訓練自己注意並記下那些自動吸引注意的有趣現象。

三、跳脫習慣

人的注意力資源非常有限,環境中與個人生活與工作任務無關的細節經常被忽略。除了信任直覺,還要訓練自己跳脫習慣,像未曾習慣過一樣注意那些平時被忽略的細節。

四、維持客觀

觀察是由證據和推論組成的,而人在觀察時總是會在下意識自動作出許多推論。當你覺得你「看到」什麼的時候,其實已經是一種推論了。要確認觀察的效度,就要訓練自己區分證據和推論。

五、保持好奇

「想要了解人」的好奇心是讓你注意到別人會忽略的細節的重要關鍵。如果沒有好奇心,只是機械性地操作各種方法,你還是不會知道要注意什麼,又該深入探究什麼。訓練自己關心那些平時從身邊走過你也不會太注意的陌生人。

六、運用知識

每個人的專業背景不同,感興趣的現象也不一樣。知識就像濾鏡,讓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節,副作用則是讓你漏掉一些別人看得到細節。訓練自己找出與自身專業有關聯的線索,但不要只注意那些。

七、注意脈絡

行為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想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必須了解行為發生的脈絡。想了解脈絡中的細節,亦需了解那些細節是為了怎樣的行為設計的。訓練自己同時注意人與脈絡,以及兩者間的關聯。

八、隨機應變

觀察不只是拿著相機與筆記本記錄,更沒有標準程序。有時旁聽一段對話,或主動詢問,或注意行為對環境造成的改變,都有助於你了解眼前的現象。不要死板地被動記錄,要訓練自己彈性運用各種方法主動探索。

九、善用工具

人的記憶並不可靠。如果觀察時沒有即時記錄,事後回憶不僅不會精確,還會夾雜許多推論。觀察時儘量用各種工具保留細節,例如攝影機、相機、錄音機、手機、筆記本等等。訓練自己熟悉這些工具的特性並善加利用。

十、記錄自己

置身於有豐富刺激的環境中往往會讓我們聯想到相關的過去經驗,或是產生一些新想法。這些經驗與想法本身也是觀察的一部分。只要你能用觀察外在現象的一致原則來處理,它們同樣是有價值的發現。訓練自己記下在觀察過程中想到的事。

本文收錄自 http://taiwan.chtsai.org/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小孩4歲有書陪 未來大腦更發達

家有幼童的家長注意了!研究顯示,小孩4歲時的大腦正值關鍵發育期,如果有童書、益智遊戲的陪伴,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參觀,都可以刺激大腦,讓他們在18-19歲時有較佳的語言及思考能力。學者指出,幼童的大腦對環境非常敏感,即使家裡的一些微小變化也會長期影響大腦的發展。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社會,愈來愈多的小孩不再閱讀,而是把時間放在電視及電玩上。英國最近的調查發現,在有6歲小孩的家庭裡,不到3分之1的父母能夠每天讀書本給小孩聽;另有5分之1的小孩
表示,如果他們手上拿著書本且被朋友看到,他們會感到不好意思。

 然而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顯示,小孩若在4歲時有閱讀童書的習慣,他們18-19歲時語言及思考能力都發展得較為快速。另外,進行益智遊戲、到遊樂園或動物園參觀也有幫助。然而,如果小孩是在8歲才接觸到童書或其它活動,對於大腦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大,顯示4歲是個重要的關鍵時期。

 研究員拜訪家裡有小孩的64個家庭,分別在小孩4歲及8歲時造訪,他們紀錄小孩是否有接觸到書及玩具,並且在15年後替他們做大腦掃描。研究結果發現,小孩若在4歲時有接觸書本、益智遊戲,他們的大腦發育較為良好,並且在語文理解的測試中表現較佳。

 研究員在掃描受測者大腦後發現他們的大腦皮層變得較薄。研究員指出,人的大腦如果愈常在認知上受到刺激,他們的大腦皮層就愈薄。領導研究的厄費持(Brian Avants)博士表示:「研究結果指出幼童大腦對環境的敏感性,即使家裡的一些微小改變也會長期影響大腦的發展。」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

面對孩子的膽小問題


孩子「害怕」就是「膽小」嗎?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係,這個過程比我們想像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


當幼兒已經感到緊張和害怕了,家長千萬不可當著外人批評他「你怎麼這麼膽小」,這等於在教會他:以後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是膽小!也不能假裝沒有看見或堅持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引起緊張的環境裡(比如黑屋子),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面對恐懼是毫無道理的,況且這樣做也培養不出勇敢的孩子。1-3歲的幼兒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託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改變孩子的容易害怕的性格應從不同原因出發,採取有針對性的相應措施。

1.首先要糾正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不能心急,也不能打罵指責,更不能用鬼怪來嚇唬孩子。要耐心引導,正面教育。對膽小的孩子不能用強制的訓斥的方法,切記,家長千萬不要把一個怕水的孩子強行推下水去,這樣做,絕大多數效果不好。如果發現孩子儘管怕水,但還是站在離水很近的地方,那麼,家長應該耐心等待,給孩子時間,最後,他一定會下決心,自己走進水裡去的。

有的孩子不敢獨自進空房,家長不要強行迫孩子進去,最好先陪孩子一起進去,讓孩子到房裡看看確實沒有什麼可怕的,以消除孩子的疑慮。下一次,家長可以送他到房門口,家長站在門口不走,讓孩子進房子裡去取東西,當孩子進房裡後,回頭看看家長在門口不走,他便會較放心地進去取東西。這時家長應表揚並鼓勵他。慢慢孩子的膽量就會大起來。

有的孩子怕狗、怕貓,一看到它們就心驚膽跳,唯恐躲避不及。家長可以自己先摸一摸,或讓其他不怕狗的孩子先摸一摸,讓他看看。然後,再鼓勵孩子自己也去摸一摸狗,使他親身感到並不可怕。最後,孩子就會高高興興地把牠抱起來,逐漸地就不怕貓狗了。這個方法叫做系統脫敏療法,是一種治療膽小十分有效的方法。

2.要擴大孩子的社會生活圈。對膽小的孩子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擴大社交面,如家中來客,可讓孩子去接待,送茶倒水,迎客送客,鼓勵孩於自己去商店買東西,問價錢,付款等。

3.培養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自己整理玩具,家長要作方法上的指導。孩子認真做事要表揚,做得不太好,除要告訴他怎麼做以外,應鼓勵他,以增強其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4.家長應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長應利用講故事,做遊戲,看電影,讀書等各種形式,來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毅力。讓孩子學習書中、故事中、電影中的英雄形象主人公的勇敢和堅強的精神。

必須強調,膽小的人其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勇氣,因此戰勝膽小的明智之舉,就是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膽量。

孩子的大玩偶 — 學前孩子眼中的父親



研究發現,即便父親和孩子最常有的互動,便是陪孩子玩,但是父親陪孩子玩的量,還是遠不及母親。那麼,除了陪孩子玩之外,學齡前孩子的父親還有什麼功能是不同於母親的呢?

 <父親對學齡前兒童發展的影響 >

 爸爸的安慰不一樣:當受委屈,需要得到安慰的時候,孩子期望從爸爸或媽媽那兒得到的安慰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孩子期望從母親那兒獲得的是身體的接觸和擁抱,相較而言,由於父親常與孩子玩,所以孩子希望得到的是父親的陪伴、逗弄並讓他開心,以得到情緒的
抒緩。因此,父親在家中是另一種撫慰的來源,有時當孩子與母親間起衝突時,父親若能幽默的介入,或擔負起安慰孩子的功能,正是母子關係的潤滑劑呢。

 邁向獨立自主的關鍵角色:學前階段的孩子隨著肢體動作能力的成長,也開始發展獨立自主的需求,研究發現,若此時父親缺席或不關心孩子,孩子往往會因為對母親太過依賴,而無法成為自立、自主的人。有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在離開母親邁向獨立的過程中,必須對另一個人產生情感上的依附,才能在脫離原來依附的對象時,仍能擁有某種程度的安全感。

 在一般家庭中,這「另一個人」通常就是父親。換句話說,父親在培養學前孩子獨立特質時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所以爸爸千萬不要以工作忙碌,不擅於和孩子互動為由,錯失了孩子人格培育的大好時機。

 性別角色學習的開端:性別角色的學習需要延續許多年才會逐漸成熟,在學前階段,孩子首先學會判斷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逐漸地,在每日的生活中,孩子會發現父親和母親的角色的差異,他們會去認同同性別的雙親,並開始觀察和模仿自己的性別角色應有的行為。
 父親的行為不止對男孩子的性別角色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女孩子對男性角色的定位。研究發現,父親可能比母親更要求孩子要做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例如他們會不喜歡兒子玩洋娃娃,也會對女孩子出現不府和性別角色的舉動加以管教。因此,不管是男孩或女孩,父親在孩子學習性別的分化上,都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父子、父女相處有差異: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具有明顯性別的差異,一項研究便發現爸爸跟兒子玩的時候比較粗魯,跟女兒玩的時候則較溫柔,女兒受傷時也會表現出較多的疼惜,顯示出父親對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是很不同的。

其次,父親與不同性別子女的遊戲,也有很不一樣的表現,通常父親比較習慣跟兒子玩,陪女兒玩父親其實是很不在行的。1993年的美國一個大型調查研究,比較家裡清一色都是女兒,以及家裡全都是男孩的家庭中,父親跟孩子相處的狀況,結果發現,只有女兒的父親較少跟孩子玩在一起,較少跟他們說話,也較少同他們一起外出。其實這並不見得是因為父親特別偏愛兒子,而是他們不知道該跟女兒在一起做些什麼活動。
 在這裡特別要建議父親,不妨多思考看看有什麼活動是可以父女一起做的,如唸故事書給她聽,陪她一起塗鴉作畫,一起玩玩具等,這些母女常做的活動,相信爸爸也都可以做得很好喔。

 從上述的探討與分析中,您是否發現,在學前階段的父親不僅只扮演孩子的大玩偶角色,而是在孩子的情緒撫慰、培養獨立自主、以及建立性別角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您是否曾想過自己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如此深刻的影響力,有人說「爸爸真偉大」,您也同意嗎?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原文網址:http://parent.kimy.com.tw/new/article.aspx?id=540

2012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跳著領奧斯卡獎!!!?


以《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嬴得最佳導演的丹尼.鮑伊(Danny Boyle)走上舞台,開始又蹦又跳。那部電影原本只打算以DVD發行,他說他答應孩子如果嬴得奧斯卡,他會以《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裡跳跳虎手舞足蹈的方式領獎。

永遠別忘了,得獎時刻也是你對那些曾經幫助你的人履行自己的承諾。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七種可能侷限女兒的言教與身教

父母當然希望女兒將來可以進入男女同工同酬的職場環境,不因為性別而自我設限,基於父母言行對小孩影響深遠,美國REALgirl工作坊創辦人暨教育家柏格(Anea Bogue)提醒父母避免7種教養方式,以免誤了女兒前途。

 1.教她溫文儒雅


 循規蹈矩與逆來順受界線相當模糊,女孩往往淪為後者,社會對女孩溫柔甜美的期望讓她們被教成「取悅者」:避免衝突,息事寧人,勿挑戰現狀才討人喜歡,導致職場女性不敢要求調薪,怕觸怒老闆,在課堂或會議發言也心生膽怯。父母想教出好孩子的同時,要鼓勵她們勇於發言、提出不同看法,準備好為自己辯護。

 2.只買具女性特質的玩具

 只買粉紅色玩具給女兒,可能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研究發現,給女生的玩具有31%強調外表與妝扮,給男生的玩具卻鼓勵創新、探索、競爭、行動與解決問題--後者是優秀員工與領導人的特質。

 3.告訴她外表勝於一切

 沒錯,女兒妝扮起來的確可愛,但她同時能寫一手好詩,是建造枕頭城堡高手,也喜歡唱披頭四歌與玩吉他。雖然我們活在重視外表的社會,但應真心讚美她的非外表成就,才不會給她自我價值全取決於外表的觀念。

 4.灌輸公主夢

 現實生活的公主通常成就非凡,能說多國語言、深諳外交手腕,且有名校學歷,但小女孩往往以為公主幸福快樂的關鍵是歌唱得好,能吸引白馬王子替她解決問題。父母應鼓勵女孩具備「戰士公主」的思維與行為,擺脫自我價值只取決於男人的想法。

 5.由家中男主人包辦苦差事

 叫男人開罐頭或換燈泡易如反掌,但其實女生也能做,父母應該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勿以性別來分擔家務類別,不妨讓女兒除草和倒垃圾,叫兒子洗碗和吸地,才不會傳遞女人比男人軟弱的訊息。

 6.只交同性朋友

 研究顯示,學齡前孩童只交同性朋友將導致特定的社交技巧、方式、期望與喜好,無助於女兒未來擠進董事會。不妨鼓勵女兒跟男生當朋友,多跟鄰居或是朋友小孩來往。

 7.批評女性身材

 健康飲食固然重要,但不該逾越尺度開始批判身材,在女兒面前討論減肥或批評其他女性的衣著品味,將灌輸她受歡迎女性或成功者就該具備哪種外型的概念。

【經濟日報╱編譯 賴美君】


【面對孩子的膽小問題】


很多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的「害怕」問題:怕黑、怕高、怕水、怕生等。爸爸媽媽多會擔心!

孩子「害怕」就是「膽小」嗎?當了爸爸媽媽,恐怕就回憶不起來自己小的時候了。實際上,1—3歲的幼兒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學習「我」和周圍環境怎麼相處。由於年齡的關係,這個過程比我們想像得慢了許多,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快速移動的物體、嘈雜的聲音、陌生的環境)感到緊張和恐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包括怕黑、怕水、怕高。專家說,這些都只能說明幼兒還沒有適應周圍的環境,並不意味著孩子有什麼不對。當然,也就不能說明孩子「膽小」。

當幼兒已經感到緊張和害怕了,家長千萬不可當著外人批評他「你怎麼這麼膽小」,這等於在教會他:以後你遇到事情,凡是不知該怎麼辦時,就是膽小!也不能假裝沒有看見或堅持讓孩子一個人待在引起緊張的環境裡(比如黑屋子),讓這麼小的孩子獨自面對恐懼是毫無道理的,況且這樣做也培養不出勇敢的孩子。1-3歲的幼兒在心理上正處於建立信任和委託感的階段,在此階段中,孩子受到驚嚇時保護是惟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保護他,他可能更害怕,可能真會變成「膽小鬼」,長大後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改變孩子的容易害怕的性格應從不同原因出發,採取有針對性的相應措施。

1.首先要糾正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不能心急,也不能打罵指責,更不能用鬼怪來嚇唬孩子。要耐心引導,正面教育。對膽小的孩子不能用強制的訓斥的方法,切記,家長千萬不要把一個怕水的孩子強行推下水去,這樣做,絕大多數效果不好。如果發現孩子儘管怕水,但還是站在離水很近的地方,那麼,家長應該耐心等待,給孩子時間,最後,他一定會下決心,自己走進水裡去的。
有的孩子不敢獨自進空房,家長不要強行迫孩子進去,最好先陪孩子一起進去,讓孩子到房裡看看確實沒有什麼可怕的,以消除孩子的疑慮。下一次,家長可以送他到房門口,家長站在門口不走,讓孩子進房子裡去取東西,當孩子進房裡後,回頭看看家長在門口不走,他便會較放心地進去取東西。這時家長應表揚並鼓勵他。慢慢孩子的膽量就會大起來。

有的孩子怕狗、怕貓,一看到它們就心驚膽跳,唯恐躲避不及。家長可以自己先摸一摸,或讓其他不怕狗的孩子先摸一摸,讓他看看。然後,再鼓勵孩子自己也去摸一摸狗,使他親身感到並不可怕。最後,孩子就會高高興興地把牠抱起來,逐漸地就不怕貓狗了。這個方法叫做系統脫敏療法,是一種治療膽小十分有效的方法。

2.要擴大孩子的社會生活圈。對膽小的孩子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擴大社交面,如家中來客,可讓孩子去接待,送茶倒水,迎客送客,鼓勵孩於自己去商店買東西,問價錢,付款等。

3.培養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臉,自己整理玩具,家長要作方法上的指導。孩子認真做事要表揚,做得不太好,除要告訴他怎麼做以外,應鼓勵他,以增強其下次做好的自信心。

4.家長應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家長應利用講故事,做遊戲,看電影,讀書等各種形式,來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毅力。讓孩子學習書中、故事中、電影中的英雄形象主人公的勇敢和堅強的精神。

必須強調,膽小的人其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勇氣,因此戰勝膽小的明智之舉,就是培養孩子的勇氣和膽量。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九歲小孩親手打造遊樂場 最極致的扮家家酒!


今年4月的時候,小編有跟大家分享一部紀錄片短片《Caine's Arcade》,不知道大家當時有注意到嗎?這部紀錄片記述了美國一個9歲小男孩Caine在爸爸George的支持之下,在去年的暑假開始利用紙箱,在爸爸的中古車廠一角自己用瓦楞紙箱搭造自己的遊樂場~有一天紀錄片導演Nirvan Mullick意外發現了這個一直無人光顧的遊樂場,一個溫馨的故事就此展開...。


還沒有看過的話也沒關係,現在還多了熱心人士提供的中文字幕!

【這些食物,對孩子很不OK!!!!!】


  1. 【這些食物,對孩子很不OK!!!!!】

    由於其器官、組織功能發育不完全,抵抗力比較弱,其飲食結構顯然應該與成人的飲食不同。在這一階段攝入某些食物可能會導致過敏或其它不良後果。某些食物攝入後雖然不會引起急性中毒或不良反應,但可能會引起慢性不良反應或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等,也需要父母注意。

    下面列舉了部分孩子不能吃、不宜吃和不多吃的食品,以作參考。家長還應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注意觀察容易引起過敏和不良反應的食品,並及時向醫生諮詢。

    ⋯⋯

    不能吃的食品(高危險指數)

    ◆蜂蜜◆

    原因:據英國相關報導,在過去的25年中,約出現40件感染肉毒桿菌死亡案例,都與食用蜂蜜有關。

    注意:不要在1歲以內兒童的奶粉或食品中添加蜂蜜,以避免遭到致命細菌的感染。

    ◆醃製食品◆

    原因:醃製品(鹹魚、鹹肉、鹹菜等)含鹽量太高,高鹽飲食易誘發高血壓病;醃製品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它和黃曲霉素、苯丙芘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

    注意:有研究資料表明,期間開始吃醃製品的孩子,成年後患癌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湯圓◆

    原因:由於糯米比較黏,孩子可能會把粘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湯圓餡中的花生,消化功能較弱,吞嚥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注意:3歲以下的是不適合吃湯圓的。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孩子更應少吃湯圓以防病情加重。

    ◆高熱量的“垃圾食品”◆

    原因:食用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出現各種並發症,對人體健康有害。
    注意:期間,他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正在發育,需要全面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食用“垃圾食品”可能導致肥胖,並且導致其他營養素的攝入不平衡,而出現營養缺乏症。

    ◆巧克力◆

    原因:巧克力是一種高熱量食品,但其中蛋白質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營養成分的比例不符合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而在飯前過量吃巧克力容易產生飽腹感,因而影響食慾,使正常的生活規律和進餐習慣被打亂,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另外巧克力中含有使神經系統興奮的物質,會使不易入睡和哭鬧不安;常吃巧克力還會發生蛀牙,並使腸道氣體增多而導致腹痛。
    注意:3歲以下的孩子不宜吃巧克力。

    ◆茶◆

    原因: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會干擾人體對食物中蛋白質、礦物質及鈣、鋅、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導致缺乏蛋白質和礦物質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另外,茶葉中的咖啡因是一種很強的興奮劑,可能誘發出現過度活躍症。

    注意:3歲以下的孩子不宜飲茶。

    ◆大豆◆

    原因:大豆本身含有一種植物雌激素,如果攝入量較大,會出現類似於人類雌激素攝入過多而產生的副作用;另外,過早攝入豆類食物,可能會引起嬰兒過敏,導致發生腹瀉和皮炎等過敏症狀。
    注意:1—2歲內應盡量避免食用大豆食品。

    ◆鮮牛奶◆

    原因:鮮牛奶的蛋白質構成主要是球蛋白,乳清蛋白只有20%;而母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乳清蛋白,其比例高達60%。而且牛奶中的其他成分及含量也與母乳不同,如牛奶中礦物質含量偏高,會加重的腎臟負荷。牛奶也是一種貧鐵食物,長期攝入可能會造成嬰兒鐵缺乏。
    注意:不宜餵鮮牛奶,如不能餵以母乳,宜選用用以母乳為依據、專為設計的配方奶粉。

    專家提醒:其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花生醬和魚蝦、貝殼類海鮮,最好在孩子超過1歲並確認不會過敏再進食這些食物。

    另外,某些容易引起咽喉堵塞的食物,如堅果類、某些帶核的水果如荔枝、龍眼等也盡量避免食用。

各縣市新生兒補貼資訊

各縣市新生兒補貼政策,最近身邊好幾個朋友生小孩,這個資訊別錯過了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日本幼兒園的幾件事




1~6歲幼兒發展簡易評估檢測項目

針對孩子粗大動作、手部精細動作、知覺的發展做評估,藉以了解孩子感覺統合方面的發展與表現

‧認知發展:生命概念、空間概念、時間概念、數學概念
‧人際社會:與同儕互動、與長輩互動
‧語言發展:理解力、表達力
‧精細動作:視知覺能力、視覺動作整合能力、手操作靈巧性
‧粗大動作:姿勢控制能力、兩側協調與動作計畫能力、肢體運用能力、
                     球類技巧、 靜態與動態的平衡
‧生活自理:進食、清潔、穿脫衣物、自我安全

1~2歲檢評估表

一、認知能力:
1.每次翻書2~3頁,找出指定的圖片
2.當聽到〝**小朋友在哪裡?〞會指自己

二、人際社會能力:
1.重複做引起他人發笑或注意的動作
2.依要求和別的小孩分享東西或食物

三、語言能力:
1.聽從「給我」「拿給我看」等指示
2.說自己的名字或小名

四、精細動作能力:
1.會疊4~6個積木
2.成功放入3個形狀板

五、粗大動作能力:
1.單腳離地踢到地上的球
2.不需大人幫忙,自己走上樓梯4步

六、自我照顧能力:
1.在要求可以將玩具收拾及歸位
2.脫襪子
3.拉拉鏈(不需對上拉鍊頭)
4.用一隻手拿杯子喝東西

2~3歲檢評估表

 一、認知能力:
1.配對三種顏色
2.知道身體器官的功能

二、人際社會能力:
1.依指示說「請」、「謝謝」
2.以言詞表達愛、生氣、悲哀、笑等感受

三、語言能力:
1.用手指表示年齡
2.用語言表示要上廁所

四、精細動作能力:
1.會複製畫圈圈
2.會一頁一頁翻書

五、粗大動作能力:
1.雙手伸直接住球(球不碰到身體)
2.不扶東西,單腳站3秒

六、自我照顧能力:
1.自己穿襪子
2.自己穿衣服
3.練習刷牙
4.自己洗手洗腳

3~4歲檢評估表

 一、認知能力:
1.說出自己的姓名
2.說出3種形狀命名 (□、△、○)

二、人際社會能力:
1. 50%時間不用提醒,就可以說「請」、「謝謝」
2.想玩同伴正在玩的玩具,會先徵求同伴同意

三、語言能力:
1.描述剛才發生的事
2.敘述日常用品的功用

四、精細動作能力:
1. 複製畫“ □ ”
2. 二十秒內扣上1個鈕釦

五、粗大動作能力:
1.雙手舉高,墊腳尖站維持3秒
2.單腳站5秒

六、自我照顧能力:
1.用筷子吃東西
2.自己戴上手套
3.自己擦鼻涕
4.自己刷牙

4~5歲檢評估表

 一、認知能力:
1.說出8種顏色
2. 三件東西拿走一件,可以說出少了什麼

二、人際社會能力:
1.有75%的機會,不用提醒會道歉
2.獨自做家事20分鐘(收拾、掃地)

三、語言能力:
1.分辨大聲、小聲
2.找出東西的上面和下面

四、精細動作能力:
1.能以大拇指與其他四指互碰
2.仿寫數字1-10

 五、粗大動作能力:
1.雙腳往後跳6步
2.獨立單腳站8-10秒鐘

六、自我照顧能力:
1.自己扣上及解開衣服上的鈕釦
2.自己上廁所,脫衣服,擦拭,沖水,並且把衣服穿好
3.自己穿鞋帶、綁鞋帶
4.可以對上拉鍊頭

5~6歲檢評估表

一、認知能力:
1.說出左右
2.將1~10的數字依正確順序排列

二、人際社會能力:
1.看見朋友遭遇困難時,會加以安慰
2.與4~5個小朋友合作玩遊戲,不需大人隨時監督

三、語言能力:
1.能說出自己家的地址
2.會敘述日常經驗

四、精細動作能力:
1.寫出自己的名字
2.仿寫簡單的字(大、小、日、月、人)

五、粗大動作能力:
1.雙腳左右側跳 (3個循環)
2.向一定方向運球

六、自我照顧能力:
1.打開牛奶的紙盒
2.扣好安全帽
3.坐車時繫好安全帶
4.端碗盤、傳遞碗盤

洗足


 2歲2個月,適逢母親節,就來個應景的幫媽媽洗足活動
不過,很顯然,這位小朋友還不懂"洗"的意思,只知道是要用水淋上去


演戲

滿2歲時,他懂得"演戲" 有一天,他坐在床上,我輕輕推他一把,讓他躺在床上,他爬起來後,我又再推了一次,他倒下後對我笑了一笑,於是我這次又作勢要推他,但實際上並沒有碰到他,而他卻自己假裝被推而往後倒......因為興趣拍攝此影片的念頭 這應該可以解釋成有"同理心"的表現吧!真好奇兒童在何時發展出這種心理能力...記得之前探索頻道有此類似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