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學: 3月 2013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寵物與孩子的健康成長


幾乎每個孩子的天性都喜歡動物(包括魚類、鳥類、爬行類及常見的哺乳類等),但很多母親發現懷孕時,都曾掙扎是否能繼續飼養寵物,一些沒有寵物的家庭,家長甚至會反對孩子接觸動物。
記得小時候爸爸養過鴿子、麻雀及熱帶魚,間中亦有機會餵食牠們,那是很好的童年記憶呢!你又是否想你的孩子有這樣的童年回憶呢?

到底有幼童的家庭飼養寵物有沒有好處呢?又要留意甚麼呢?希望大家能多多瞭解我們的動物朋友。

<飼養寵物對孩子的好處>

在所有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渴望人們接受和認同自己的階段,而寵物會毫無保留地給予兒童所須的關注,使他們獲得自信。有研究顯示,有照顧寵物的兒童具有較高的自信心。

擁有小動物的兒童更容易結識新朋友,因此帶來更多的社交機會。大人可以引導兒童照顧小動物,共同分享當中的樂趣。

動物有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及增加他們的活動量,經常照顧小動物的孩子會學懂關注和幫助弱勢群體,富有同情心與愛心。而且讓年齡較大的兒童飼養及照顧寵物,例如整理寵物的生活環境,能讓他們明白堅持的重要。

引導孩子尊重及愛護各種生物,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發育,會使孩子更樂於助人並善於待人處事。

兒童同小動物嬉戲,臉上總是流露出發自內心的興奮神情,能擺脫孤獨感,可以使兒童在自己的世界裡獲得安全感,又能增加家庭的歡樂氣氛,有助兒童心靈健康成長。


<對健康的關注>

有寵物的兒童由於和小動物一起活動,無形中鍛煉了身體,心臟和肺的機能會更強健,甚至可以降低血壓和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提高免疫系統功能,從而輕鬆應付小病小災。

丹麥對24000個家庭研究時發現,那些與兄弟姐妹或寵物一起成長、在農場上長大的嬰幼兒在長大成人後,少有嚴重過敏症發生。美國另一項研究則發現,長期和貓、狗在一起的兒童反而比剛開始養寵物的兒童更不易患上過敏症。在對貓過敏的兒童中,80%從來沒有在家裡養過貓。

但是有些父母認為養小動物不好,因為小動物會生病,身上都帶有各種病毒和寄生蟲,很容易傳染給人,對我們的身體有傷害,像瘋狗症。其實,養小動物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吃飯前要用肥皂洗手。不要讓小動物與孩子一起睡,儘量不要讓寵物觸碰人的食物也是避免傳染疾病的辦法,家裡要多清潔,寵物亦一定要定期到獸醫診所驅蟲。即使寵物得了病也別害怕,只要多注意兒童的個人衛生,不要讓他們與小動物過分親密,保持適當的距離。此外,應為寵物準備專用的食盆、水盆、床,不能與兒童的混用。如果做到這些,小動物的疾病是不會輕易影響孩子的健康呢!
若孩子患上花粉症、哮喘等其它敏感病,便不適合養有毛類動物,可以考慮養魚類,昆蟲類等。
無論最終你決定是否飼養寵物,千萬要記著寵物是有生命的,並不是孩子的玩具,對牠要有信守一生的承擔!這亦是對孩子最好的身教!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增進兒童體適能,培養孩子好情緒


「下課後我想吃餅乾」、「回家可不可以看卡通?」孩子是爸媽的寶,為了不輸在起跑點,孩子要上各種才藝班,課後有車代步、零食充飢,在家有電腦等3C產品占據生活重心,減少孩子活動的時間、空間,長期運動量不足,體適能差。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是身體基本能力,使我們可應付日常生活、具備免疫力、運動能力、環境適應的能力,包括十項基本要素:身體組成、肌力、耐力、暴發力、速 度、敏捷性、平衡、協調、心肺適能、柔軟度。體適能較差的孩子從事體能性活動、運動時,會出現較差的能力與適應力,易身體疲勞或力不從心。


一起協力做家事,宜情又健身:幫媽媽提東西回家,可增進上肢耐力。幫忙擺碗筷、擦桌子、收衣服,可增進協調能力,甚至手部精細功能及責任感。

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爬山:全身性運動可增加協調性、與耐力。運動時間持續2030分鐘,每周至少3次,可增進心肺耐力。
運動可增加孩子肺功能,提升抵抗力,還可促進大腦皮層活動,使神經網路傳遞速度增進,同時於動作、情緒與認知區塊產生迴路,使大腦細胞靈活性增加。亦可調節激素分泌:多巴胺讓孩子有好情緒,血清素和記憶、情緒有關,正腎上腺素則和注意力有關。

讓孩童擁有良好的健康體適能,保持規律生活作息,才有足夠的體力學習,充沛的活力活動,當孩童的精神得到寄託、情緒安定,專注力提升,心理上有自信心,成就感也從中獲得。

【聯合報╱江宜臻/北市宏恩醫院物理治療師】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小孩愛玩沙~~~


為什麼小孩子愛玩沙?小小的沙粒,無論是抓起來還是灑下來,都會以極其細微(猶如針頭)的面積,去撞擊皮膚表面,這會使得皮表的感覺細胞大量的活動起來,這種經驗是其他任何東西所無法取代的。小孩子通常是一上了沙堆就不肯離開,因為他們在那裡得到大量的表皮觸覺刺激,而這些刺激會使他們感到舒服。


<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泥沙類的遊戲特性,可以訓練孩子手眼的協調,獲得手部的靈活度和眼睛觀看欣賞的樂趣,滿足發表的慾望需求及啟發創造和想像力。孩子在堆疊捏塑後呈現的藝術品,我們通常歸類為「造型」。

沙子和泥土可以發展幼兒觸覺和感覺的靈敏性,用手指揉、抓、戳、壓、捏、擠、拍、打等,對孩子的手指肌肉鍛鍊有很大的幫助,促進手部小肌肉和骨骼的發展,以及腦部創造力的開發,在認知上,他們能夠充分地了解泥沙的自然性質。

<對拿筷子、拿筆都有幫助>

玩沙玩泥遊戲能讓孩子的「手部小肌肉協調發達」,對拿筷子的訓練也有很大的助益。最大的好處是可幫助日後拿筆練習寫字和小肌肉的發達。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每個人最初的10個月生活





精蟲是人體中最小的細胞,卵子則是最大細胞。
精蟲頭部長度約5~6μm,寬度約2.5~3.5μm,頸部的長度約頭長的1.5倍,尾巴的長度約45μm,總常約55~60μm,卵子直徑(含透明帶)約150μm,卵子體積為精子的180倍。

男性的睪丸每秒製造一千多個精蟲。每次射精約射出五億個精蟲,卻只有兩百個會抵達輸卵管中的卵子,其中又只有一個可以使卵子受精。
這是古早的男人,現在男人可沒這麼優,平均只有數千萬至2億隻。

孕婦最後一次經期的第一天就算開始懷孕,一般懷孕週期是40週。
從最後一次月經週期的第一天算起,懷孕期約280天或者相當於九個月,預產期就是最後一次月經週期之月份減三,日數加七,例如經期為2005/12/1則預產期為2006/9/8。

父母雙方貢獻的第1到22對染色體,總計約有來自雙方的28億七千萬基因資訊鹼基。
人類有23對(46條)染色體,第1~22對為體染色體,第23對為性染色體,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父母雙方各貢獻22條體染色體及一條性染色體。

第23對染色體是性染色體,決定寶寶的性別。成功穿透卵子的精蟲就是決定性別的關鍵。
如果X精蟲穿透卵子就是女生(46XX),Y精蟲穿透卵子就是男生(46XY)。

卵子包含一個X染色體,但是精蟲可能帶有一個X或Y染色體。帶有Y染色體的精蟲就會發育成男寶寶-XY。帶有X染色體的精蟲則是女寶寶-XX。
正常女生染色體是46XX,男生是46XY。

十年前的專家認為,人類整組遺傳基因有10萬個基因。如今這個數字則降至2萬2千3百個基因,傳承人類生命竟然只需要這麼少數的基因。
這就是基因的奧秘,每個人的遺傳密碼都被寫在這兩萬多個基因裡。

促使胚胎的睪丸發育、自毀傾向的Y染色體,有97﹪的其他基因都與3億年前剛演化時無異。
基因的演化速度是非常緩慢的。

受精七天之後,胚胎在中腔部位附近就有一百多個細胞,即所謂的囊胚。
這一百多個細胞又稱為胚胎幹細胞(stem cells),小baby就是從這開始發育的。

50﹪以上的受精卵無法發育成熟,且在懷孕期的前三週就會自動流產。孕婦經常沒注意到這類自動流產,因為當時的胚胎還太小。她可能以為是經期遲來,或是經血突然變多。
這個現象臨床上稱為非常早期的流產(Very early abortion),經常發生卻很難診斷。

胚胎只有幾公厘長,彎曲的身體在懷孕期第三週呈柔軟、透明狀。此時大腦開始形成,全身神經管也開始發育。
神經管是胚胎最早發育的系統之一,據說懷孕前開始大量補充葉酸可降低神經管缺陷的發生率。

胚胎22天大的時候,罌粟籽大小的心臟就開始跳動。此時的胚胎還沒有臉孔,腦部也沒有受到保護、暴露在外。
22天的胚胎是指懷孕五週,快速分化中的胚胎很容易受外界影響,遠離危險因子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10週大(懷孕8週)的寶寶稱為胎兒,已經有所有新生兒該有的器官,只是都尚未發育成熟。
這時透過超音波測量胚胎大小約3.5公分長,小寶寶的輪廓隱約可見。

胎兒發育過程當中,頭部類似魚頭,而且有了類似魚鰓的「鰓」(branchia)。然而人類的「鰓」拱狀物會發育,卻不會形成魚鰓。
胎兒在子宮內不會呼吸,而是從胎盤自母體身上得到氧氣與養分。寶寶是在出生後才開始呼吸。
胎兒與母親間氧氣及養分交換是透過胎盤及臍帶完成,胎兒是不會呼吸的。

孕婦在懷孕期間,血流量增加50﹪。血液增加高過紅血球數量,導致輕微貧血。
這種現象稱為假性貧血,這是為了生產時可能會失血而預作準備。

胎盤是胎兒的維生系統,從母體血液傳輸養分與氧氣到胎兒的血液,而廢物則從胎兒血液傳送到母體的血液。這種交換行為絕對不會有所混淆。
臍帶中有一條靜脈及兩條動脈扮演重要的角色,新生兒留臍帶血就是採集臍靜脈內的血液(大約100~150cc不等),內涵豐富的臍帶幹細胞,保存臍帶幹細胞就在這裡。

孕婦的脂肪量可能比懷孕前多三分之一,選擇哺乳的母親可以多消耗600到800卡路里。
餵母乳好處多多,既可快速瘦身又可增強胎兒抵抗力,千萬別錯過一輩子難得大好機會。

隨著胎兒成長,子宮也會擴張。到了12週時,已經大到如同男性的拳頭。再過一個月,就如哈蜜瓜大小。
12週子宮底已經上昇至骨盆入口,凸出的小腹彷彿告訴大家我懷孕已經穩定了。

才11週大的胎兒已經有畫面證明,他們會將手指放入嘴中。
吸允手指頭是胎兒在子宮內最常做的動作之一,造物者的用意是訓練小寶寶的吸奶功,這也是小寶寶出生後最重要的謀生本領。

胎兒在16週大之後,心跳約在每分鐘120到160下之間,約莫是成人的兩倍快,而且在出生前都維持這個速度。
早期胎兒心跳速度比較快,通常在160上下,接近足月時心跳降至120附近,這與胎兒神經系統發育有關。

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約在胎兒16、17週大時便能感受到首次胎動。至於新手媽媽則要在幾週之後才能感受到。
懷孕初期就有胎動了,通常這時還感覺不出來,孕婦第一次感覺到胎動第一胎大約18~20週,第二胎會提早到16~18週,胎動是準媽媽自我產撿的重要功課之一,如果胎動不好需找醫師確認胎兒是否有問題。

最初的胎兒毛髮,即胎毛,在第七、八個月最明顯。胎毛在即將出生前就會脫落,變成較粗的頭髮,這些頭髮從剛形成的毛囊中長出。
哺乳動物的特色就是胎兒時期全身都佈滿胎毛,出生後只保留少數毛髮。

早於34週出生的寶寶通常需要醫療照護才能存活。
34週的消baby有多重?大約2200~2300公克,通常體重有2300公克可以不必擺保溫箱。

胎兒至少有三個月都能聞到羊水的味道。六個月大發育出味蕾之後,胎兒就可以嚐到支撐他浮游的羊水的味道。
只是告訴大家胎兒大約六個月開始有味覺。

所有胎兒在28週大之後,聽到聲音就會緊閉眼皮。
胎兒約七個月開始有聽覺,這時開始做胎教不錯喔!每天多跟胎兒講話、唱歌、聽胎教音樂,讓孩子熟悉這些聲音有助於出生後的互動。

快速動眼期與作夢有關,而32週大的嬰兒就有此活動。快速眼動期就是眼睛在眼皮後快速轉動的睡眠期,此行為可以刺激胎兒的腦部發育。
這暗示我們八個月大的胎兒可能就會作夢了,這麼小的胎兒到底夢見了什麼?

多數嬰兒在出生前幾週,就會變換成分娩位置,即頭部接近產道。但是有些寶寶的臀部與/或雙腿接近產道,這就是所謂的臀位生產。
通常懷孕7~8個月胎位會轉成頭下腳上,也就是俗稱胎位有正的意思,只有極少數胎兒會胎位不正,需要矯正或因此剖腹產。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兒時肥 可能變易胖體質

長輩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不過淡水馬偕醫院詹欣隆醫師表示,成人發胖主要是增加脂肪細胞的大小,但是在胎兒時期、出生至2歲前與青少年發育階段,發胖通常是增加脂肪細胞數量,如果放縱兒童橫向發展,恐變成易胖體質,同時增加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若家中孩童有肥胖問題,建議經醫師診斷為非疾病引起的肥胖後再減肥,並注意減脂比減重更重要。

【轉載】兩個時期最容易引起兒童發胖

幼年時期的肥胖與成年以後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關係很大,而孩子肥胖究其原因,問題往往發生在父母身上。

<兒童肥胖有兩個高發期>
  1、嬰兒期
   在嬰兒期,孩子活動範圍小,睡眠時間長,吃的食物營養豐富,加上有的父母給孩子進食不控制,孩子一哭就給他吃東西,這樣很容易造成肥胖。在嬰兒期肥胖的孩子,到兩三歲以後,隨著孩子活動量的增加,活動範圍的擴大,肥胖現象可以改善。但也有部分孩子持續發胖,一直維持到成年。

  2、學齡初期
   中度以上單純性肥胖的兒童,開始發胖的年齡大多在5歲左右。這個時期兒童的肥胖,主要是由於不良的生活方式所致。如 暴飲暴食,大吃大喝;過多地吃甜食和西式速食,致使攝入的熱量過多,加上運動過少,靜坐時間多等原因。
  
   為了避免孩子發育時發胖,國外醫學專家建議,所有的肥胖兒童在減肥之前回想一下自己嬰幼兒時期的情況,以及什麼時候開始發胖的。如果是在1歲前、5至6歲和青春期開始時發胖的,那就意味著那時已經生成相當多的脂肪細胞,它們是折磨人一生的肥胖的根源。
  
<運動能有效防止兒童肥胖和幫助孩子減肥>

   孩子多活動、多鍛煉、多勞動,少睡覺、少看電視、少休息能有效防止肥胖的發生,如果孩子已經有些肥胖了,通過參加運 動,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每天要早起晚睡,清晨要跑步、做操,多參加家務勞動等,也能有效地使寶寶瘦下來。

   有助於減肥的運動有游泳、騎自行車、體操、長跑等。運動不僅可使脂肪細胞釋放大量游離脂肪酸,使脂肪細胞的體積變小,還能消耗多餘的糖,使其不轉變為脂肪。

   必須指出,僅僅透過運動方法來減肥是行不通的,因為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整天都在運動。如果每天堅持半小時的激烈運動(如跳繩、跑步),而在其他的時候一有空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那也將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