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美研究發現邊碰觸寶寶邊說話,有助嬰兒語言發展。】
許多爸媽喜歡和小嬰兒玩搔癢遊戲,而一項美國研究顯示,若爸媽在幫小貝比搔癢時邊說話,有助於嬰兒的語言發展。
美國普渡大學副教授賽德兒(Amanda Seidl)表示,大家通常將觸摸視為一種傳達情感的方式,但研究發現「嬰兒會將觸摸和未來的語言訊號連結在一起」。賽德兒說,小嬰兒通常是從照顧者一長串的句子中學說話,大部分爸媽只會在說小嬰兒名字前稍微停頓,所以小baby會藉著父母碰觸他們的身體時,學習每句話的開始或結束。
這項研究找來48名父母是說英語的4個月大寶寶,研究人員把這些寶寶分成兩組。第一組實驗中,嬰兒的照顧者在說一個無意義的字詞時碰觸寶寶的膝蓋,另一組則是不碰觸寶寶,而是碰觸自己的臉頰等部位。研究發現,被碰觸身體的寶寶可以從一長串句子中,找出此實驗的特定字詞,但另一組則不行。
賽德兒說:「我們發現嬰兒會將碰觸和他們所聽到的話連結在一起,因此這些肢體碰觸對他們未來的語言發展是有影響力的。」
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男的,沒考上大學,父母就給他找了個老婆結婚了,結婚後就 在本地的小學教書。由於本身沒有經驗,所以不到一周就被學生轟下 了台。
回到家後,老婆為他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 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 著你去做。
後來,他外出打工,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因為動作太慢。這時老婆對 他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唸書, 怎麼快得了?
他又做過很多工作,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他沮喪地 回來時,他老婆總安慰他,從沒有抱怨。
三十多歲時,他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後來, 他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再後來,他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 連鎖店,他已經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闆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他,問自己的老婆,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 ,是什麼原因讓你對我那麼有信心呢?
他老婆的回答樸素而簡單。
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如果 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一定能夠開花。因為一塊地,總 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老婆的話,他落淚了!「老婆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就像是一 粒堅韌的種子;他的奇蹟,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廢物,只不過沒有放對位置!
-------------------------
以下這八句話,句句精闢 ~
1.不懂珍惜,
給你金山也不會快樂。
2.不懂寬容,
再多朋友也終將離去。
3.不懂感恩,
再優秀也難以成功。
4.不懂行動,
再聰明也難以圓夢。
5.不懂合作,
再拼搏也難以大成。
6.不懂積累,
再掙錢也難以大富。
7.不懂滿足,
再富有也不幸福。
8.不懂養生,
再治療也難以長壽。
~很棒的一篇勵志文章,分享給大家!謝謝好朋友的分享……
回到家後,老婆為他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
後來,他外出打工,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因為動作太慢。這時老婆對
他又做過很多工作,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他沮喪地
三十多歲時,他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後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他,問自己的老婆,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
他老婆的回答樸素而簡單。
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如果
聽完老婆的話,他落淚了!「老婆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就像是一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廢物,只不過沒有放對位置!
-------------------------
以下這八句話,句句精闢 ~
1.不懂珍惜,
給你金山也不會快樂。
2.不懂寬容,
再多朋友也終將離去。
3.不懂感恩,
再優秀也難以成功。
4.不懂行動,
再聰明也難以圓夢。
5.不懂合作,
再拼搏也難以大成。
6.不懂積累,
再掙錢也難以大富。
7.不懂滿足,
再富有也不幸福。
8.不懂養生,
再治療也難以長壽。
~很棒的一篇勵志文章,分享給大家!謝謝好朋友的分享……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孩子性格軟弱孤僻
一、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性格
1、對孩子要及時表揚鼓勵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準相適應。孩子取得成 績,家長應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2、鼓勵孩子積極自我暗示
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預言的傾向。孩子應該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 暗示,把別緊張,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寫下來,或者大聲 說出來。
3、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眼界
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 的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 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4、建議孩子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孩子可以自己制定 一個個能在短期實現的小目標,引導自己向前看,從已經實現的小目 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
5、發現孩子長處揚長避短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 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這也是 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二、幫助孩子改善孤僻性格
1、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長應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寶寶真正感到 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讓寶寶感到家庭的溫暖、體驗到家庭的歡 樂。
2、旅遊運動增強體質
孩子性格孤僻與體質弱密切聯繫。家長應多帶領寶寶投身到大自然去 ,去旅遊參觀、登山攀登、游泳、鍛煉等,可以培養孩子勇敢、樂觀 的精神和持久性。
3、家長樹立良好榜樣
作為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應以身作則,在言行、人際交往等 各方面都應給寶寶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寶寶耳濡目染,就會在不知 不覺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
4、增加寶寶參與意識
孤僻的孩子缺乏社會交往、社會交流的興趣。家長有必要多與寶寶進 行情感交流,鼓勵寶寶陪同父母外出採購、參與義務勞動等,以讓其 與人進行交往及培養其助人為樂的品德。
三、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1、鼓勵孩子接觸同伴
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 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做出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 得到鍛煉。
2、讓孩子大膽地說話
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迫孩子說話。如果條件允 許,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一些視野、空間開曠的地帶,鼓勵孩子 放聲宣洩。
3、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當眾揭孩子的短,會損傷孩子的尊嚴,無形 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4、對孩子要適時放手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 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 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 媽媽育兒百科
1、對孩子要及時表揚鼓勵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準相適應。孩子取得成
2、鼓勵孩子積極自我暗示
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預言的傾向。孩子應該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
3、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眼界
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
4、建議孩子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孩子可以自己制定
5、發現孩子長處揚長避短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
二、幫助孩子改善孤僻性格
1、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長應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寶寶真正感到
2、旅遊運動增強體質
孩子性格孤僻與體質弱密切聯繫。家長應多帶領寶寶投身到大自然去
3、家長樹立良好榜樣
作為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應以身作則,在言行、人際交往等
4、增加寶寶參與意識
孤僻的孩子缺乏社會交往、社會交流的興趣。家長有必要多與寶寶進
三、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1、鼓勵孩子接觸同伴
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
2、讓孩子大膽地說話
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迫孩子說話。如果條件允
3、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
4、對孩子要適時放手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
-- 媽媽育兒百科
光是打屁股 竟會讓孩子智商降、更叛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乖巧,但當孩子不守規矩,恨鐵不成鋼時,又往往會忍不住想打孩子的小屁股,但是近年的研究卻發現,打屁股不只會讓孩子的智商變低,行為更加叛逆,甚至,更容易增加大學時代的犯罪率,無助管教。
早在2009年被發表在美國《攻擊、虐待與創傷研究雜誌》(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囊括超過1,500位美國兒童的研究,就已經指出二到四歲沒被打過屁股的孩子,在四年後作智力測驗會比同齡被打過屁股的孩子,智商高出5分。
五到九歲沒被打過屁股的孩子,在四年後,則比同齡被打過屁股的孩子,智商高了2.8分。越常被打屁股的孩子,認知能力,則落後越多,顯示「不打,不成才」的舊觀念,不但是錯得離譜,更會讓孩子更加不聰明。
另一個,在2011年11月發表在《攻擊行為期刊》(Aggressive Behavior)的研究,則是提醒,除了遺傳因素外,家長打孩子,尤其是打男孩子的屁股,也會大大增加孩子亂發脾氣、破壞性行為等侵略行為。身為父母無法改變孩子的遺傳基因,但至少可以作到避免以打屁股作為懲戒孩子的手段。
而包括台灣在內的一個橫跨十五個國家,超過一萬名大學生的國際育兒研究數據,則顯示,在生活中會被家長打屁股的孩子,即便他們擁有的是熱情又樂於助人的父母,在大學時代的犯罪率,仍會比較高。
就算家長是抱持著「為了愛,希望孩子守紀律,才打孩子的屁股。」一樣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沒有正面助益。在這上萬個大學生中,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學生說,他們是十歲時被打屁股,而且最典型的頻率,大概是一個星期被打1到2次左右。
那父母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動手打了心愛孩子的屁股?
根據2014年4月發表在《家庭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小型研究顯示,家長會體罰孩子的因素,有九成是因為孩子不乖,像是吸吮手指、不好好吃飯、亂弄椅子或是沒經過予許就自行外出等等。
約有四成九的家長,在體罰孩子前,已經先發脾氣了。而被體罰的孩子,有七成以上,會因為再次不聽話,在10分鐘內被打屁股,被體罰的孩子中,年齡最小的,只有七個月,有位媽媽甚至連續打了孩子11次。
更引人注目的是,家有二歲孩子的美國父母,通常會承認他們每年大約打孩子18次,但事實上,這次的研究,卻發現,光是一個星期就打了18次,體罰率遠比父母自己所說的,超過預期,也比上個跨國性大學生的研究,所說的每星期打1到2次,多了非常多次。
在美國,打屁股是一種常見的管教方式。另一個,也是在2014年發表,關於2,788個家庭的研究,則是發現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就有30%的家長,開始用他們幫孩子洗澡、餵孩子吃東西的那雙手,來打寶寶的屁股。
這個研究,突顯的問題是,「不到一歲的嬰幼兒,被打屁股,真的是為了管教嗎?」,還是父母自己缺乏育兒的技巧,才打寶寶的屁股?
下次怒氣攻心時,不妨,先深呼吸,閉上眼睛想一想,打屁股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把高高舉起的手,先輕輕放下吧!
【文/黃秀美(現為自由媒體人)提供】
認知篇!Baby大腦這樣發展
大腦的質量與區域功能
王主任表示,寶寶甫出生時,大腦整體約有600公克左右,而出生的前3年,則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當孩子6歲,大腦約有1500公克,直到14歲則約有2100公克,直到發展至此才相當於成人的大腦重量。
打從娘胎出生起,大腦除寡突細胞、膠細胞等會增生外,人類腦部的神經元細胞數目則是人人都固定的。然而神經元細胞真正被人類使用僅有3成,僅少數天才資優兒,則有4成的神經元細胞呈現活躍狀態。因此大部分的神經元細胞處於沉睡狀態,故王傳育主任指出,若能透過後天訓練,喚醒這些沉睡的神經元細胞,當然也能更聰明。
因此所謂開發大腦潛能,其目的也就是要喚醒沉睡狀態的神經元細胞。若從大腦的外觀剖析來說,一般越是聰明的腦袋,其腦溝的線條也越明顯,腦迴的紋路也就越細緻。當然也包括其他像是寡突細胞、膠細胞、樹突神經纖維、軸突神經纖維等細胞以及突觸的發展與變化。
王傳育主任表示,大腦的各區域功能,也一樣如同Milestone般是慢慢發展成熟的。當寶寶學會模仿、複誦、記憶等表現,其實也需要透過多次的外界刺激與反應,在累積無數次反覆經驗下,大腦各區域的皮質功能也聯合運作,以達成寶寶最終學習成果的呈現。
比如說,寶寶屢次「看見」某人對自己很好,又常「聽見」此人叫他的「聲音」,且那個「經常」呼喚自己的「人」每次都很「開心」,並常對他開口要求他說出「爸爸」二字。在屢次頻繁出現的單字聲音「爸爸」經由耳朵傳至腦幹,並直達大腦的聽覺皮質區,接著大腦就開始解讀並記憶。
當大腦在解讀時,寶寶也逐漸學習辨識,這聲音是屬於「友善溫柔」的,說話時是「面帶微笑」的,加上又「很有耐心」的,且「每天都是這樣」的對著自己「重複」叫出「爸爸」二字。透過這樣的反覆薰習下,包含視覺皮質區、聽覺皮質區等,其實都在聯合發生運作。
初次的語言學習經驗,大腦多半通過顳葉後側的「接受性的語言中樞」後,先暫存於海馬區(短暫記憶區);當次數出現比較頻繁的單字聲音,或經常讓寶寶看見的面孔,最後則會將記憶存放於頂葉(永久記憶區)。
尤其當寶寶學會單字,叫出「爸爸」二字的時候,一樣也是透過前額的「表達性的語言中樞」才能順利說出口的。而寶寶所有的感統能力,均與大腦的四大區塊,亦即「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及基底核、小腦的個別功能,都有重要的互為關聯。簡表如下。
小腦的個別功能關聯:
●枕葉:4~5個月是成熟期,為視覺皮質區,感統能力為視覺。
●頂葉:5~6個月是成熟期,為感覺皮質區,感統能力為觸覺、本體覺(皮膚觸覺、肢體變化、長期記憶。)
●額葉(前額部):2歲是成熟期,為運動皮質區,感統能力為前庭覺(走路、跑跳等運動功能、語言表達、遵守規範能力等。)
●顳葉:6歲是成熟期,為聽覺皮質區,感統能力為情感調控、聽覺。(語言理解、短期記憶。)
寶寶在無數次學習過程中,當然也有出錯的時候,當他叫錯人時,爸媽通常也會矯正他,於是幾次下來,寶寶也從錯誤中學習,並透過大腦中的視丘、基底核等自我矯正區域功能,最終也就能向爸媽說出正確的字眼了。
大腦會生病嗎?
王傳育主任表示,大腦神經元的運作,需要大腦非常多的區塊整合,因此我們看似寶寶一個動作的表現,也代表一個神經網路整體的聯合工作(Neural network)。所以如果一個人大腦受傷,那麼神經元的聯合工作也會受到連帶的影響。甚至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會需要加強訓練使用其他部位的神經來取代原本的工作。
王傳育主任指出,大腦當然也會生病,最常聽見的就是「腦炎」。甚至包括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也會引起大腦發炎,這是自體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甚至攻擊大腦的細胞,當發炎太厲害的時候,甚至也會引起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有些人會感染發燒合併意識障礙、突然性猝倒、抽搐或血管發炎造成大腦水腫;但經過適當治療,大部分仍可逐漸恢復。
其他則如先天性的代謝障礙,也可能將一些體內排除不盡的代謝毒素堆積於大腦,引起腦傷、腦部功能障礙等。但是大腦即使沒有發生上述疾病,卻也可能合併精神疾患,包括如: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如自閉症、過動兒、動作行為異常(妥瑞症、憂鬱症等),就屬於大腦組織內的化學成份異常,致使神經的功能表現與常人的不同。
王傳育
學歷: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小兒科學門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台北兒科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衛福部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暨北醫醫學系小兒學科專任助理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學歷: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小兒科學門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台北兒科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衛福部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暨北醫醫學系小兒學科專任助理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更多內容請見2014年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兒童體重超標,有時是父母「教」出來的
「飲食規劃」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大課題,目前臺灣有1/4的兒童
一般常見的父母教養風格可分為四種:
1.開明權威型:對孩子有所要求,但也關注孩子們的情感需求。2
其中被認為最不適當的教養風格,為與孩子缺乏情感連結的獨裁型和
這項研究針對三萬多名十一歲以下的加拿大兒童進行調查,希望找出
過去已有不少研究佐證父母教養風格對孩子的發展深具影響,不過,
(文字/連芯 攝影/李昌元 聯合報)【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4年5月號】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一年級小朋友常常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什麼事都想親身嘗試一下 。在這個時期,做家長的要如何幫助孩子了解並熟悉基本的安全知識 ,避免做有危險的事情?萬一孩子遇到壞人或迷路了,該怎麼辦?應 該如何應變?請閱讀下面的文章,幫助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法。
防患未然、未雨綢繆
孩子如果在碰到危險的狀況時,能懂得應變的方法,往往會比手足無 措更有機會獲救或脫困。所以,讓孩子平時就擁有保護自己的危機意 識,提高警覺心和危機處理的能力,就能降低孩子受到傷害的機會。 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平日提醒孩子多注意或事先準備的事項,提供給您 做參考。
1熟記救援資料
讓孩子熟記家中電話、地址,同時也要學習會打求救電話(119、 110)。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才不會手足無措。
2認識安全場所
讓孩子知道哪些場所是安全的,例如:自己的家、警察局、消防局、 郵局、愛心商店等。孩子對環境越熟悉,萬一發生危險時,就越能幫 助自己。
3走安全的路回家
平日可以教導孩子多認識住家和學校附近的環境,可以減少孩子迷路 的機會。
4不要去危險的地方
提醒孩子有些地方容易發生危險,不要因為一時好奇而前往。例如: 燈光太暗的地方、公園魚落、空地、空屋、狹巷、昏暗的地下道、地 下室、停車埸、頂樓、樓梯間、公共廁所、倉庫等,都是危險的地方 。
5不隨便協助陌生人
教導孩子遇到有陌生人問路、搭訕、或是有陌生人將車停在馬路邊, 要孩子靠近他們時,要堅定的說「不」,並且趕快走到安全的場所去 。
如果有陌生人要送東西給孩子,或請孩子坐他們的車時,要教導孩子 千萬不可以因為好奇而接受。這樣就能減少孩子因為壞人的引誘而受 到傷害的機會。
實際模擬與演練
為了避免孩子在遇到危險的狀況時,因為慌張而忘記應變的方法,家 長應該在平時多多提醒孩子、多做練習,使之成為習慣。以下是您平 常可和孩子練習的應變方法。
1.練習撥打求救電話
可以將家中電話線的接頭拆掉,讓孩子用真的電話機來練習遇到緊急 狀況時,應該要怎麼撥求救電話。讓孩子拿話筒來模擬電話撥通後, 要告訴對方哪些事情。例如:自己的姓名、地址,發生了什麼事情等 ,這樣才能讓對方迅速了解狀況,知道怎麼幫助孩子。
2.練習走安全的路線
讓孩子和家人一起到住家、學校附近走一走,牢記哪些地方和哪些人 可以在危急時幫助自己。練習出入商店的方法,找出附近的公共電話 位置,記住哪些是安全或危險的地方,設計幾條不同的返家路線。
這樣的練習最好白天和晚上都進行幾次,讓孩子更加熟悉哪些路線是 安全的,遇到危急的情況時,可以派上用場,同時也可減少孩子迷路 的機會。16081595_M (1)
3.熟悉交通號誌
平時可帶孩子一起認識馬路上的交通號誌所代表的意思,並要求孩子 要確實遵守交通規則。如: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紅燈停綠燈行、注意 周圍情況等。
4.練習對陌生人說「不」
由家人一起設計故事情節,每個人都分派不同的角色,練習以堅定的 語氣說「不」,並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如果被陌生人觸摸或強抱時, 可以大叫「失火了」、「警察來了」或是「媽媽你來啦」之類的話, 並趁機跑往熟悉的環境尋求保護。
5.用遊戲加深印象
a. 搶答遊戲-對活潑、好動的一年級孩子來說,要他們乖乖的把道理聽 進去,有時不太容易。如果家中有幾個成員在家時,可以玩一個「搶 答遊戲」,讓孩子加深印象。首先可請家長將各種危急情況列出來, 讓孩子以搶答的方式回答,答對了可以得分,累積分數可以獲得獎勵 。這樣孩子就能在遊戲中學會各種保護自己的方法。
b. 請你跟我這樣說-對有些生性較為膽怯、害羞的孩子而言,要他向陌 生人說出拒絕的話,是有些困難的。此時家長可以先模擬一個情境, 再和孩子玩一個「請你跟我這樣說」或「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 讓孩子跟著家長說出堅定拒絕的語氣與動作。如此多做幾次練習,孩 子就可以很容易學會這樣的語氣和動作,萬一遇到危險,就能派上用 場。
c. 我是小導演-設計一個可能發生危險的情境來做戲劇表演。讓孩子來 當導演,指導大人演戲。由孩子指導大人說話、做動作,看看要說哪 些話、做哪些動作,才能避免危險的發生。藉著這樣的遊戲,家長就 可以了解孩子懂得多少安全知識。
結語
家長在平日要多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在遇到危 險時,要能冷靜、沉著的應付。如此才能積極有效的預防問題的發生 ,減少孩子受傷害的機會,讓孩子平安快樂的長大。
本文轉載自媽媽經
防患未然、未雨綢繆
孩子如果在碰到危險的狀況時,能懂得應變的方法,往往會比手足無
以下是一些可以在平日提醒孩子多注意或事先準備的事項,提供給您
1熟記救援資料
讓孩子熟記家中電話、地址,同時也要學習會打求救電話(119、
2認識安全場所
讓孩子知道哪些場所是安全的,例如:自己的家、警察局、消防局、
3走安全的路回家
平日可以教導孩子多認識住家和學校附近的環境,可以減少孩子迷路
4不要去危險的地方
提醒孩子有些地方容易發生危險,不要因為一時好奇而前往。例如:
5不隨便協助陌生人
教導孩子遇到有陌生人問路、搭訕、或是有陌生人將車停在馬路邊,
如果有陌生人要送東西給孩子,或請孩子坐他們的車時,要教導孩子
實際模擬與演練
為了避免孩子在遇到危險的狀況時,因為慌張而忘記應變的方法,家
1.練習撥打求救電話
可以將家中電話線的接頭拆掉,讓孩子用真的電話機來練習遇到緊急
2.練習走安全的路線
讓孩子和家人一起到住家、學校附近走一走,牢記哪些地方和哪些人
這樣的練習最好白天和晚上都進行幾次,讓孩子更加熟悉哪些路線是
3.熟悉交通號誌
平時可帶孩子一起認識馬路上的交通號誌所代表的意思,並要求孩子
4.練習對陌生人說「不」
由家人一起設計故事情節,每個人都分派不同的角色,練習以堅定的
5.用遊戲加深印象
a. 搶答遊戲-對活潑、好動的一年級孩子來說,要他們乖乖的把道理聽
b. 請你跟我這樣說-對有些生性較為膽怯、害羞的孩子而言,要他向陌
c. 我是小導演-設計一個可能發生危險的情境來做戲劇表演。讓孩子來
結語
家長在平日要多關心孩子的一舉一動,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在遇到危
本文轉載自媽媽經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小孩躁動注意力缺損 可能巧克力吃多惹禍
最近掀起一股雷神巧克力風潮,大人、小孩都愛,不過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提醒,幼童吃巧克力,可能會引發躁動不安、及睡眠障礙,甚至巧克力添加的人工香料及色素,也可能引發孩童過動,醫師提醒,家長多會迎合孩子口味,選擇巧克力口味的穀片、調味奶、果醬等,其實一餐早餐吃下來,就已經超過孩子一天咖啡因的代謝量。
許多家長對於孩子一天到晚動不停,大傷腦筋,不過提醒,小朋友出現嚴重的躁動很可能是因為吃下過多的巧克力、香料、人工色素等零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說,小朋友都愛吃巧克力,不過孩子巧克力吃多,小心會有躁動、睡眠障礙,甚至過動的狀況,因為巧克力所含的糖份、咖啡因、可可鹼等,如果攝取過量,對發展中的兒童、青少年也會造成健康負面影響,尤其以一般健康成人來說,咖啡因的代謝半衰期大約是三到七個小時,不過如果是新生兒吃下了巧克力,大約需要約三十多個小時,才能代謝,根據加拿大的研究,四到六歲幼童,一天咖啡因不要超過四十五毫克,七到九歲上限為六十三毫克、十到十二歲為八十五毫克,而這樣的量,如果早餐吃個巧克力穀片、加巧克力塗醬麵包,一天就已經超量,建議三歲以下幼童,不要接觸到巧克力,十二歲以下的幼童,也儘量不要攝取到含咖啡因的食品,例如咖啡、巧克力、可樂、奶茶等。
賴柔吟醫師也提醒,哺乳中的媽媽,也建議不要攝取含咖啡因食品,尤其哺乳中的媽媽,如果喝咖啡,可能寶寶喝母乳時,寶寶也可能間接攝取到咖啡因,孩子容易出現躁動、哭鬧、不易安撫等。
巧克力含脂肪多,不含能刺激胃腸蠕動的纖維素,因而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再者,巧克力中含有使神經系统興奮的物質,會使兒童不易入睡和哭閙不安。
此外,多吃巧克力還會發生蛀牙,並使腸道氣體增多而導致腹痛。
巧克力是可可豆做成的,可可本身含有咖啡因,因此孩子吃了容易情緒變很亢奮、不容易穩定下來,三歲小朋友正在經歷分離焦慮、強化自我認知、建立安全感的時期,這時候給巧克力很容易讓孩子更亢奮、更不穩定。
孩童容易暴躁、焦慮及學習效率變差等連鎖反應。
到時候是累了媽媽也累了孩子。
市面上很多巧克力都含有乳糖,乳糖也是一種很容易讓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成分,很多孩子甚至有乳糖不適應症,甚至成人也有很高的比例。
乳糖不適應症可能造成多種後遺症,最常見的成人不適應症是偏頭痛。所以媽媽要給巧克力之前最好將成份看過,再決定適不適合你們家的寶貝。
孩子夜驚?醫師:由四面向改善
許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經驗,學齡前的小朋友夜裡哭鬧、手舞足蹈,有 時還會半夜驚醒坐起,雙眼睜得大大的、神情緊張,無論父母怎麼安 撫都沒有效。有些老人家會把這種情形視為「撞邪」,還會求神問卜 ;其實這在精神醫學上有專有名詞,叫做「夜驚」(Sleep terror)。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謝依璇指出,夜驚好發於六、七歲以下 的幼兒,屬於深睡期的睡眠障礙,發生時間大都在孩子入睡後一至兩 小時內。由於發生時孩子處於深睡期,因此隔天醒來,完全沒有印象 。
謝依璇在門診中就時常收治夜驚的小朋友,家長主訴孩子半夜常哭鬧 ,即使大人用力呼喚,孩子卻似乎認不得眼前的家人,根本無法對話 安撫,讓父母相當苦惱,總要安撫好一陣子,孩子才會恢復平靜,繼 續睡覺。
一般而言,夜驚並無藥物可有效治療,謝依璇也不建議讓幼兒服用鎮 靜安眠藥物,一來沒有效果,二來小朋友不應該吃安眠藥。當幼兒出 現夜驚情況時,家長只能陪伴安撫,在一旁保護,確保小朋友安全。
孩子會夜驚,謝依璇表示,事出必有因。她說,夜驚無關中邪無關, 但事出必有因。例如午休睡眠被剝奪,或睡前玩得太瘋太累,以致精 神處於亢奮狀態等。通常只要調整幼兒生活作息與環境,就能獲得改 善。
她建議,家長應該讓孩子作息固定,該上床睡覺就要睡覺,不要跟著 大人熬夜晚睡,並維持穩定午休習慣,減少過度疲倦等。再者,要避 免小朋友夜間入睡前情緒起伏太大,例如,不要玩太瘋或從事過於刺 激、興奮的遊戲,也不要在睡前觀看恐怖影片,讓幼兒情緒處於緊張 焦慮中。
10幾歲發作 腦部恐損傷
臨床觀察,隨著年齡增長,夜驚頻率會逐漸減少。但如果第一次夜驚 發作年齡偏大,10幾歲才開始出現,就應注意腦部結構是否損傷或 異常放電(癲癇發作),建議應至醫院診治,徹底檢查找出病因
(聯合晚報╱李樹人)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謝依璇指出,夜驚好發於六、七歲以下
謝依璇在門診中就時常收治夜驚的小朋友,家長主訴孩子半夜常哭鬧
一般而言,夜驚並無藥物可有效治療,謝依璇也不建議讓幼兒服用鎮
孩子會夜驚,謝依璇表示,事出必有因。她說,夜驚無關中邪無關,
她建議,家長應該讓孩子作息固定,該上床睡覺就要睡覺,不要跟著
10幾歲發作 腦部恐損傷
臨床觀察,隨著年齡增長,夜驚頻率會逐漸減少。但如果第一次夜驚
(聯合晚報╱李樹人)
孩子性格軟弱孤僻
一、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性格
1、對孩子要及時表揚鼓勵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準相適應。孩子取得成 績,家長應及時表揚、鼓勵,使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
2、鼓勵孩子積極自我暗示
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預言的傾向。孩子應該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 暗示,把別緊張,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類的話寫下來,或者大聲 說出來。
3、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眼界
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 的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因此,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豐富知識, 開闊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
4、建議孩子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孩子可以自己制定 一個個能在短期實現的小目標,引導自己向前看,從已經實現的小目 標中得到鼓舞,增強自信。
5、發現孩子長處揚長避短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 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學會理智地對待自己的短處。這也是 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二、幫助孩子改善孤僻性格
1、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長應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寶寶真正感到 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讓寶寶感到家庭的溫暖、體驗到家庭的歡 樂。
2、旅遊運動增強體質
孩子性格孤僻與體質弱密切聯繫。家長應多帶領寶寶投身到大自然去 ,去旅遊參觀、登山攀登、游泳、鍛煉等,可以培養孩子勇敢、樂觀 的精神和持久性。
3、家長樹立良好榜樣
作為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應以身作則,在言行、人際交往等 各方面都應給寶寶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寶寶耳濡目染,就會在不知 不覺中塑造一個良好的性格。
4、增加寶寶參與意識
孤僻的孩子缺乏社會交往、社會交流的興趣。家長有必要多與寶寶進 行情感交流,鼓勵寶寶陪同父母外出採購、參與義務勞動等,以讓其 與人進行交往及培養其助人為樂的品德。
三、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1、鼓勵孩子接觸同伴
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 的小夥伴在一起,跟著做出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 得到鍛煉。
2、讓孩子大膽地說話
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迫孩子說話。如果條件允 許,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一些視野、空間開曠的地帶,鼓勵孩子 放聲宣洩。
3、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當眾揭孩子的短,會損傷孩子的尊嚴,無形 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4、對孩子要適時放手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 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 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 媽媽育兒百科
1、對孩子要及時表揚鼓勵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應該與孩子實際的能力和水準相適應。孩子取得成
2、鼓勵孩子積極自我暗示
人們具有一種自動實現預言的傾向。孩子應該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
3、豐富孩子的知識和眼界
有的孩子見多識廣,有的孩子見識短淺,相比之下,那些知道得很少
4、建議孩子小目標積累法
很多孩子產生自卑,往往是由於對自己要求過高,孩子可以自己制定
5、發現孩子長處揚長避短
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們提供
二、幫助孩子改善孤僻性格
1、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長應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讓寶寶真正感到
2、旅遊運動增強體質
孩子性格孤僻與體質弱密切聯繫。家長應多帶領寶寶投身到大自然去
3、家長樹立良好榜樣
作為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應以身作則,在言行、人際交往等
4、增加寶寶參與意識
孤僻的孩子缺乏社會交往、社會交流的興趣。家長有必要多與寶寶進
三、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1、鼓勵孩子接觸同伴
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
2、讓孩子大膽地說話
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當面打罵、責備,迫孩子說話。如果條件允
3、不當眾揭孩子的短
相對來說,性格軟弱的孩子比較內向,感情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
4、對孩子要適時放手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
-- 媽媽育兒百科
童年疾症引發的問題
已有數百萬兒童經診斷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有人擔心,這種症狀有以處方藥物過度治療之虞。
然而精神醫學界有些人說,他們發現了另一種新疾病, 可能使需要接受注意力問題治療的年輕人大幅增加 。這種新疾病稱為「遲鈍認知步調」(sluggish cognitive tempo-SCT),症狀包括活力不足、 常做白日夢與心智處理過程遲緩。
長期研究SCT的專家認為, SCT的病例數己接近列為法定疾病的條件, 並必需正視其接受合理藥理治療的必要性。
「兒童異常心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於二零一四年一月號以136頁刊載多篇描述這種疾病的研究報告。 大部份的報告內容指向: 這個疾病的存在似乎已經隨著眾多報告的發表而「毫無疑義」。 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心理學家巴克萊在多項研究報告與演講中指出, SCT儼然是新的「注意力疾病」。
舊金山加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Keith McBurnett說:「人們的話題開始談論有關做白日夢、 心思遊移等行為時,其兒女也有相同問題的人總是心有心有戚戚焉」 。
然而包括Keith McBurnett在內的部分學者認為, 醫學界尚未就這種新疾病的各種症狀取得共識, 各別說相關研究在科學上能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或結論。他們並警告, 如果未經更嚴謹的科學研究就逕行宣傳這個觀念, 可能導致孩子們接受沒有根據的診斷與藥物治療。
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的Allen Frances教授說:「就像過去15年, ADHD是主流診斷項目,這是另一種趨勢的開始,並且這種正在流 行的觀念還在持續演進中。這是一項針對數百萬孩子展開的公共衛生 領域的實驗。」
醫學界早自1980年代便開始研究SCT的概念, 然而到目前為止SCT尚未獲得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所接受。
洛杉磯加大心理學副教授Steve S Lee表示,目前對SCT的強調可能是多餘的。他擔心的是, ADHD已經納入許多青少年時期有相同行為問題的孩子, 或者起因於因於睡眠不足、有不同的學習障礙或其他原因的孩子。
經診斷患有ADHD的孩子大約2/ 3服用可紓解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的藥物,但同時承擔失眠、 食慾不振,以及青少年、成人都可能濫用藥物等風險。
Steve S Lee說:「就科學的那一面而言,我們追求相關知識是一件好事。 不過我們也知道,人們會開始盲從地說自己的孩子有這種問題。 而當我們確定是否真有其事之前, 醫師就會開始從這方面診斷並開立處方藥。 ADHD已經成為一個公衛與社會問題, 而大眾也會開始對SCT同等視之。這個時候我們最好審慎些, 多踩踩煞車放慢腳步。」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觀察孩童喜愛顏色 了解人格特質
喜歡藍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溝通、理智、邏輯、意志;2.冷漠、壓抑、自我;3.自我要求高的顏色特質(住裡頭可能會特別認真念書,但太藍就可能和內在比較疏離);4.黃色、橘色可補上人際樂觀,淺藍色的使用可增加放鬆。
喜歡紅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行動力、積極、熱情;2.衝動、競爭、自我中心;3.不安、孤單,想要活出自我;4.家具的配置上可以加上穩重的深紅色,會帶給孩子沉穩的力量,搭配藍色、白色等互補特質色調,可以幫助孩子心性的穩定。
喜歡綠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慷慨、生命力、成長、信任;2.感到壓力的、潛藏恐懼的;3.幫助身心平衡;4.淺綠色的裝置在綠色的穩定中加上黃色的樂觀,可以中和不安、增加樂觀與自信。
喜歡黃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樂觀、自信、反應快、腦袋清楚、好勝心強、令人快樂的顏色之一;2.掌控、批判、重面子;3.適合用在比較內向、不說話、抑鬱的孩子身上;4.土黃色的布置可以幫助孩子放鬆。
喜歡橙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社交的、重人際關係的、圓融的;2.不安的、依賴的、情感的;3.夕陽的顏色,很性感讓人有慾望的,在橘色的籠罩下,可能有助於食欲。
喜歡棕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想弄髒的情緒;2.對整潔一事感到壓迫。
喜歡紫色的孩子,其人格特質為:1.沉靜且內在的顏色、豐富的想像與思考空間、華麗、高貴的;2.敏感、遠離現實,太情緒化、胡思亂想的孩子不適合太沉浸在紫色,或以藍色可以增加邏輯思考,黃、綠可讓思考增添樂觀。
兒童心理諮商師許皓宜表示,觀察孩子們喜愛的顏色,了解人格特質,進而以此特質布置孩子的房間,讓孩子到自己的小天地,是自在、快樂的,便能幫助孩子在成長、學習階段,可以有傑出的表現。至於孩子不喜歡的顏色呢?這些顏色特質卻可能代表過去還沒處理好的經驗,可以適時地點綴在孩子的生活中,去發掘他們那部分的正向能量。
特別提醒家長的部分是,孩子對於自己的空間也有足夠的想法,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溝通兒童房的表現,切勿以孩子的性別,決定配色與布置(舊觀念:男孩藍色;女孩粉色),反而以特質來渲染兒童房氛圍,才是尊重孩子人格發展的聰明作法。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用零食糖果當獎勵 會造成反效果?
小兒科醫師黃瑽寧:
小朋友若在正餐與正餐之間喝了含糖飲料的話,血糖就會飆的很快,等到了吃正餐的時候,血糖還在高檔,不會有飢餓的感覺、不想吃,只能在半推半就吃了一點點;結果等到正餐結束,血糖下降後,小朋友就又餓了,可是這時家裡已經沒有正餐,有些爸爸媽媽這時又塞了飲料,或是零食給他,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小朋友該吃東西的時候他不餓,不該吃東西時拚命吃一堆零食果汁,最後小朋友整個營養就不均衡了,熱量可能也不夠,跟一般小朋友比起來就瘦瘦小小,甚至一些免疫系統的問題,也都可能都會冒出來。
中醫師羅珮琳:
中醫講一句話叫「甜能生痰」,包括呼吸道的痰,及一些無形中,對身體不好的東西,包括脂肪,都叫做痰。所以小朋友喝甜的東西,呼吸道痰多,身體這些不好的代謝物多,阻塞的筋絡就會影響到飲食,影響到小朋友未來的發育,也會長脂肪。
現代小朋友肥胖問題非常的嚴重,所以我們常說小朋友的體質是「脾常不足」,他的脾胃消化本來就已經比一般小朋友還要不好,如果爸爸媽媽們給小朋友的食物都是不健康的,也會影響他的發育。
雖然小朋友的代謝比較快,但是他們不會很快代謝掉這些果汁,其實爸爸媽媽反而要給小朋友健康的食物,不要給小朋友吃甜食、飲料,多用自然的食物去取代就可以了,像是香蕉牛奶等等,在家就可以簡單做;或是在秋冬的時候,媽媽們可以勤勞一點點,煮一鍋紅豆湯,多放點桂圓,這樣就有天然的甜分,或是可以在甜湯內加紅糖,因為紅糖含鈣質及鐵質,所以加紅糖,會比小朋友喝外面的飲料,來得更有營養價值。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如果爸爸媽媽們拿甜食當誘因,吸引小朋友吃飯的話,會有四個不良的後果:
1、養成小朋友吃飯前談條件:
很容易造成如果爸爸媽媽們不讓小朋友吃甜的話,他就不吃飯了,或者先跟你說,吃完飯以後再吃,但是隔幾天以後,小朋友會變成「你不給我我就不吃」。
2、回饋越要越大:
今天要求半杯飲料,明天變成一杯,後天又再加一個蛋糕......不知不覺中甜點的胃口越吃越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基因遺傳研究,愛吃甜點是會遺傳的,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個非得要甜食不可的成年人,因為有可能會遺傳給你的下一代,縱使在小朋友教養上面做的再好,小朋友天生就是會喜歡吃甜的。
3、增加小朋友內心對甜食的渴望:
有研究發現,如果用甜食去當誘因的小朋友們,比起沒有用甜食去當誘因的小朋友,衝動性比較高;就算跟小朋友說糖果點心等下再吃,
但是習慣用甜食引誘的小朋友會想要馬上吃,吃不到會用情緒來反抗,變成一種內在心裡上癮的機制,本來爸爸媽媽們是希望可以用甜食來控制他正餐吃好,反而會變成小朋友整個目光放在甜點上,他邊吃正餐,心裡想的是旁邊的蛋糕跟甜食,有時家長若要求小朋友吃完以後才可以甜點,會發現孩子吃沒兩口就跟你耍賴了,你覺得小朋友好像有認真在吃,可是已經吃到要吐的感覺了,就會馬上把甜點給小孩,反而達成小朋友的目的。
4、沒有甜食就不能去外面吃飯:
總是用特定的甜食當誘因,要小朋友吃了正餐以後才可以吃甜食,到了外面也是一樣,但外面不是家裡的環境,如果變成小朋友要不要吃飯,是以特定的甜食才能控制的話,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討論延伸
Q.之前我都是用甜食來引誘小朋友,現在該怎麼改回來呢?
要提醒爸爸媽媽們,從小朋友早餐的選擇上就要好好調整,很多小朋友早餐的飲料都會喝果汁或奶茶,其實這些選擇都不是很好,因為會讓小朋友血糖往上飆,然後到了大概10點左右,血糖值就掉下來了,然後會造成小朋友上課開始坐立難安、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早餐最好不要讓小朋友喝含糖飲料。
爸爸媽媽們都以為,讓小朋友吃太多甜食,會造成小朋友肥胖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很多吃含糖的小朋友是太瘦,而不是肥胖,因為小朋友沒有吃飯,都吃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他整體熱量是不夠的,但是因為這個行為模式已經既定出來,爸爸媽媽也拿小朋友沒輒。
BOX.過度甜食是造成小朋友話說不好的原因!?
有研究發現,吃了太多的甜食跟構音障礙及語言發展遲緩是有關係的,有時候吃了甜食,你會發現嘴巴變得容易流口水、喉嚨卡痰,是因為甜的吃下去以後,整個口腔的肌肉張力變低,你要捲舌都有困難,所以甜食適量就好,千萬別過量喔!
小朋友若在正餐與正餐之間喝了含糖飲料的話,血糖就會飆的很快,等到了吃正餐的時候,血糖還在高檔,不會有飢餓的感覺、不想吃,只能在半推半就吃了一點點;結果等到正餐結束,血糖下降後,小朋友就又餓了,可是這時家裡已經沒有正餐,有些爸爸媽媽這時又塞了飲料,或是零食給他,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小朋友該吃東西的時候他不餓,不該吃東西時拚命吃一堆零食果汁,最後小朋友整個營養就不均衡了,熱量可能也不夠,跟一般小朋友比起來就瘦瘦小小,甚至一些免疫系統的問題,也都可能都會冒出來。
中醫師羅珮琳:
中醫講一句話叫「甜能生痰」,包括呼吸道的痰,及一些無形中,對身體不好的東西,包括脂肪,都叫做痰。所以小朋友喝甜的東西,呼吸道痰多,身體這些不好的代謝物多,阻塞的筋絡就會影響到飲食,影響到小朋友未來的發育,也會長脂肪。
現代小朋友肥胖問題非常的嚴重,所以我們常說小朋友的體質是「脾常不足」,他的脾胃消化本來就已經比一般小朋友還要不好,如果爸爸媽媽們給小朋友的食物都是不健康的,也會影響他的發育。
雖然小朋友的代謝比較快,但是他們不會很快代謝掉這些果汁,其實爸爸媽媽反而要給小朋友健康的食物,不要給小朋友吃甜食、飲料,多用自然的食物去取代就可以了,像是香蕉牛奶等等,在家就可以簡單做;或是在秋冬的時候,媽媽們可以勤勞一點點,煮一鍋紅豆湯,多放點桂圓,這樣就有天然的甜分,或是可以在甜湯內加紅糖,因為紅糖含鈣質及鐵質,所以加紅糖,會比小朋友喝外面的飲料,來得更有營養價值。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如果爸爸媽媽們拿甜食當誘因,吸引小朋友吃飯的話,會有四個不良的後果:
1、養成小朋友吃飯前談條件:
很容易造成如果爸爸媽媽們不讓小朋友吃甜的話,他就不吃飯了,或者先跟你說,吃完飯以後再吃,但是隔幾天以後,小朋友會變成「你不給我我就不吃」。
2、回饋越要越大:
今天要求半杯飲料,明天變成一杯,後天又再加一個蛋糕......不知不覺中甜點的胃口越吃越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有基因遺傳研究,愛吃甜點是會遺傳的,所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讓自己變成一個非得要甜食不可的成年人,因為有可能會遺傳給你的下一代,縱使在小朋友教養上面做的再好,小朋友天生就是會喜歡吃甜的。
3、增加小朋友內心對甜食的渴望:
有研究發現,如果用甜食去當誘因的小朋友們,比起沒有用甜食去當誘因的小朋友,衝動性比較高;就算跟小朋友說糖果點心等下再吃,
但是習慣用甜食引誘的小朋友會想要馬上吃,吃不到會用情緒來反抗,變成一種內在心裡上癮的機制,本來爸爸媽媽們是希望可以用甜食來控制他正餐吃好,反而會變成小朋友整個目光放在甜點上,他邊吃正餐,心裡想的是旁邊的蛋糕跟甜食,有時家長若要求小朋友吃完以後才可以甜點,會發現孩子吃沒兩口就跟你耍賴了,你覺得小朋友好像有認真在吃,可是已經吃到要吐的感覺了,就會馬上把甜點給小孩,反而達成小朋友的目的。
4、沒有甜食就不能去外面吃飯:
總是用特定的甜食當誘因,要小朋友吃了正餐以後才可以吃甜食,到了外面也是一樣,但外面不是家裡的環境,如果變成小朋友要不要吃飯,是以特定的甜食才能控制的話,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討論延伸
Q.之前我都是用甜食來引誘小朋友,現在該怎麼改回來呢?
要提醒爸爸媽媽們,從小朋友早餐的選擇上就要好好調整,很多小朋友早餐的飲料都會喝果汁或奶茶,其實這些選擇都不是很好,因為會讓小朋友血糖往上飆,然後到了大概10點左右,血糖值就掉下來了,然後會造成小朋友上課開始坐立難安、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早餐最好不要讓小朋友喝含糖飲料。
爸爸媽媽們都以為,讓小朋友吃太多甜食,會造成小朋友肥胖的問題,可是實際上,很多吃含糖的小朋友是太瘦,而不是肥胖,因為小朋友沒有吃飯,都吃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他整體熱量是不夠的,但是因為這個行為模式已經既定出來,爸爸媽媽也拿小朋友沒輒。
BOX.過度甜食是造成小朋友話說不好的原因!?
有研究發現,吃了太多的甜食跟構音障礙及語言發展遲緩是有關係的,有時候吃了甜食,你會發現嘴巴變得容易流口水、喉嚨卡痰,是因為甜的吃下去以後,整個口腔的肌肉張力變低,你要捲舌都有困難,所以甜食適量就好,千萬別過量喔!
父母事先看過教科書的話,對孩子的學習會更有幫助
家長也可趁著閒暇無事的時候,把孩子的教科書拿出來看一看,這對家長而言也是一種學習。建議家長可以把課本的目錄影印下來,貼在冰箱上面,平常也可以拿來當作跟孩子聊天的話題。這對孩子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拿兄弟姐妹來互相比較的話,有百害而無一利
孩子對父母是否公平,其實是非常敏感的。但是,父母往往都很遲頓。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受到父母不公平對待,但是父母卻終其一生都沒有察覺到。因此,父母不妨仔細回想一下,自己家的小孩是否有類似的情形。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指出,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而對象往往是老大,主要是父母在他/她的身上投注的心力和時間較多。真實比率還要更高,因為在觀察者面前,父母總是努力掩飾自己的偏心。
《手足效應》的作者傑弗里‧克魯傑表示,父母偏心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成因複雜,包括了基因、排行、性別、性格、健康程度,甚至連長相都是。另外一項調查發現,父母最喜歡和自己性格相反的孩子:大多數父親最疼愛么女,絕大部分母親則偏愛長子。儘管沒有一個父母肯承認,孩子們卻感覺得到誰比較受寵。
父母的偏心,會為孩子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研究指出,受寵的孩子容易傲慢、自私,而那些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的孩子易有焦慮、自卑和憂鬱傾向,甚至衍生行為問題。專家給父母的建議是,如果你非得要寵愛某個孩子,請暗自放在心裡。即便被孩子看穿了,你最好也否認,這樣才能降低對他們的傷害。
(圖片轉載自:《你那麼大聲幹嘛啦!?》)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指出,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而對象往往是老大,主要是父母在他/她的身上投注的心力和時間較多。真實比率還要更高,因為在觀察者面前,父母總是努力掩飾自己的偏心。
《手足效應》的作者傑弗里‧克魯傑表示,父母偏心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成因複雜,包括了基因、排行、性別、性格、健康程度,甚至連長相都是。另外一項調查發現,父母最喜歡和自己性格相反的孩子:大多數父親最疼愛么女,絕大部分母親則偏愛長子。儘管沒有一個父母肯承認,孩子們卻感覺得到誰比較受寵。
父母的偏心,會為孩子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研究指出,受寵的孩子容易傲慢、自私,而那些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的孩子易有焦慮、自卑和憂鬱傾向,甚至衍生行為問題。專家給父母的建議是,如果你非得要寵愛某個孩子,請暗自放在心裡。即便被孩子看穿了,你最好也否認,這樣才能降低對他們的傷害。
(圖片轉載自:《你那麼大聲幹嘛啦!?》)
家裡太亂會導致3~5歲兒童健康狀況較差
據美國《醫學日報》報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家裡太亂會導致3~5歲兒童健康狀況較差。
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調查了3288名母親。調查發現,最常見的家庭環境混亂來源是電視噪音。有60%的家庭每天開電視的時間會超過5個小時,擁擠和雜亂的房間各佔15%和20%的比例。母親的工作混亂狀況也是研究的測量指標。在調查中,有1/3的母親工作時間安排不夠靈活,11%的母親身兼多份工作。母親的經濟狀況越差,其家庭環境的混亂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公更要多多參與照顧孩子囉~)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環境的混亂程度與孩子的健康狀況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研究者認為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於中產階級家庭,整潔的家庭環境和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能夠促進孩子健康。
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調查了3288名母親。調查發現,最常見的家庭環境混亂來源是電視噪音。有60%的家庭每天開電視的時間會超過5個小時,擁擠和雜亂的房間各佔15%和20%的比例。母親的工作混亂狀況也是研究的測量指標。在調查中,有1/3的母親工作時間安排不夠靈活,11%的母親身兼多份工作。母親的經濟狀況越差,其家庭環境的混亂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公更要多多參與照顧孩子囉~)
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環境的混亂程度與孩子的健康狀況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研究者認為這一結論同樣適用於中產階級家庭,整潔的家庭環境和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能夠促進孩子健康。
過鹹的食物 有損寶寶大腦發育的四類飲食
有損寶寶大腦發育的四類飲食,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健康聰明,而健科學合理地飲食能夠起到健腦益智的作用,但是與之相反的,如果父母不注意對寶寶飲食種類的選擇,寶寶自己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很可能由于飲食不當損壞大腦發育,那都有哪些食物是不利于寶寶大腦發育的呢?
1、含鉛、鋁的食物
鉛是一種金屬元素,其中含有的毒性會殺死寶寶的腦細胞,損傷寶寶大腦發育。在平時生活中,寶寶由于各項器官都尚未發育成熟,解毒功能不完善,對鉛也較敏感,因而父母要注意不要給寶寶吃過多含鉛的食物,如爆米花、松花蛋、啤酒等;此外,父母還應少給孩子含鋁量高的食物,如果過多的的攝入的飲食中含鋁量高,很可能導致寶寶記憶力的下降、反應遲鈍,甚至癡呆,含鋁量較高的食物有油條、油餅等。
2、過鹹的食物
平時飲食中食物過鹹不但會引發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相關疾病,還會造成動脈血管的損傷,進而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造成腦細胞缺血缺氧,最終導致寶寶的記憶力下降、智力遲鈍等症狀。因而我們需要了解我們人體每天對食鹽的需求量,成人每天在7克以下,而兒童每天在4克以下,同時在平時生活中要少給孩子吃含鹽量太多的食物,如鹹菜、榨菜、鹹肉、豆瓣醬等,吃的話也要注意適量。
3、含過氧化脂質的食物
過氧化脂質這種物質會導致大腦的早衰或癡呆,直接有損大腦的發育,而像臘肉、熏魚等這些曾在200度以上油裏煎炸過或經過長時間曝曬的食物中都會含有較多的過氧化脂質物質,因而父母需要少讓寶寶吃。
4、含味精多的食物
在孕期,孕媽咪如果經常吃味精的話很可能引起胎兒的缺鋅,而且不滿周歲的寶寶如果食用過多的味精的話會有可能引起腦細胞的壞死,從健康角度出發,我們成人每天的攝入味精量不得超過4克,而像孕婦和不滿周歲的寶寶都是禁食味精的,即使寶寶大于一周歲了也應該盡量少給寶寶吃含味精過多的食物。
飲食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了寶寶的聰明健康,要從細節入手,做好相關調養預防。
1、含鉛、鋁的食物
鉛是一種金屬元素,其中含有的毒性會殺死寶寶的腦細胞,損傷寶寶大腦發育。在平時生活中,寶寶由于各項器官都尚未發育成熟,解毒功能不完善,對鉛也較敏感,因而父母要注意不要給寶寶吃過多含鉛的食物,如爆米花、松花蛋、啤酒等;此外,父母還應少給孩子含鋁量高的食物,如果過多的的攝入的飲食中含鋁量高,很可能導致寶寶記憶力的下降、反應遲鈍,甚至癡呆,含鋁量較高的食物有油條、油餅等。
2、過鹹的食物
平時飲食中食物過鹹不但會引發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相關疾病,還會造成動脈血管的損傷,進而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造成腦細胞缺血缺氧,最終導致寶寶的記憶力下降、智力遲鈍等症狀。因而我們需要了解我們人體每天對食鹽的需求量,成人每天在7克以下,而兒童每天在4克以下,同時在平時生活中要少給孩子吃含鹽量太多的食物,如鹹菜、榨菜、鹹肉、豆瓣醬等,吃的話也要注意適量。
3、含過氧化脂質的食物
過氧化脂質這種物質會導致大腦的早衰或癡呆,直接有損大腦的發育,而像臘肉、熏魚等這些曾在200度以上油裏煎炸過或經過長時間曝曬的食物中都會含有較多的過氧化脂質物質,因而父母需要少讓寶寶吃。
4、含味精多的食物
在孕期,孕媽咪如果經常吃味精的話很可能引起胎兒的缺鋅,而且不滿周歲的寶寶如果食用過多的味精的話會有可能引起腦細胞的壞死,從健康角度出發,我們成人每天的攝入味精量不得超過4克,而像孕婦和不滿周歲的寶寶都是禁食味精的,即使寶寶大于一周歲了也應該盡量少給寶寶吃含味精過多的食物。
飲食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了寶寶的聰明健康,要從細節入手,做好相關調養預防。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十首對寶寶有啟智作用的音樂
1、勃拉姆斯搖藍曲(勃拉姆斯)。
2、音樂的瞬間(舒伯特)。
3、童年情景(舒曼)。
4、兒童進行曲(柴可夫斯基)。
5、小狗圓舞曲(肖邦)。
6、鱒魚變奏曲(舒伯特)。
7、春之歌(維瓦爾第)。
8、G弦上的詠嘆調(巴赫)。
9、 莫扎特弦樂小夜曲(莫扎特)。
10、歡樂頌(貝多芬)。
2、音樂的瞬間(舒伯特)。
3、童年情景(舒曼)。
4、兒童進行曲(柴可夫斯基)。
5、小狗圓舞曲(肖邦)。
6、鱒魚變奏曲(舒伯特)。
7、春之歌(維瓦爾第)。
8、G弦上的詠嘆調(巴赫)。
9、 莫扎特弦樂小夜曲(莫扎特)。
10、歡樂頌(貝多芬)。
冬奧/墊底也快樂 陳美:我滑完全程了!
著名華裔小提琴家陳美,「如願」完成冬奧滑雪曲道比賽,也翻出迥然不同的人生新篇章。從「小提琴家」跨界成為「高山滑雪運動員」,儘管在冬奧的比賽成績殿後,卻是她的圓夢代表作。
一篇名為「一個讓女兒贏在起跑線,卻輸掉女兒的故事」的文章,最近在網上流轉,文中女主角就是陳美。
<冒險滑雪 與母幾乎決裂>
因她參加滑雪,母女幾乎決裂,母親擔心她受傷不能演奏,但陳美堅持要實現這個從14歲開始的夢想。
昨天比賽結束後,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參加滑雪比賽,要是傷了手臂,以後要怎麼拉小提琴呢?」但陳美回答:「你要是想的話,也可以保證任何部位都不受傷,甚至可以幫眼球買保險,但如果你不冒點險的話,那還有什麼意義呢?你必須要享受生活。」
陳美在新加坡出生,父親泰國人,母親華人,後來雙親離異,陳美4歲時就隨母親移居英國,是英國公民。小時候陳美在小提琴嶄露頭角之後,母親就禁止滑雪、騎馬這些危險運動。
陳美從3歲開始彈鋼琴、5歲拉小提琴、10歲被稱為「少年帕格尼尼」、12歲開始第一次世界巡演、18歲推出古典專輯《Classical Album 1》,兩周內售出了50萬張,打破古典藝人音樂專輯銷售最快紀錄。
2002年陳美原欲參加鹽湖城冬奧會,後來因國籍事宜擱淺。父親伸出援手,陳美在2011年成為泰國公民,擁有英泰雙重國籍。
<入泰籍 與父融十年冰>
在索契冬奧會上,陳美的名字是Vanessa‧Vanakorn,這是父親的姓氏。陳美說,成為滑雪選手大大改善父女關係,在此之前陳美和父親已10年沒說過話。
陳美以運動員身分參加冬奧高山滑雪女子大曲道項目,就連主人俄羅斯總統普丁也不相信。普丁在國際奧會主席巴赫(Thomas Bach)舉辦的晚宴對陳美說,「當我聽到妳要參加冬奧,我以為是一個玩笑。但見到妳之後,我才瞭解這不是玩笑。」陳美說。「我享受冒險的感覺,為了成功,你無法關閉所有的風險按鍵。」
陳美是全球知名的小提琴家,鮮有人知道,滑雪是她人生的另一個夢想。為了參加滑雪賽,她特別取得泰國國籍,用父親的姓氏、泰國名字VANAKORN Vanessa參加比賽,是泰國參加本屆冬奧的唯一一位女選手。陳美在第一輪88名參賽選手中以1分44秒86的成績完賽,在74名完賽選手中排名墊底,成績比在她之前的中國選手夏麗娜慢了7秒多。但她至少完成比賽,另有15人未達終點。
比賽後在混合區,陳美被專程守候的記者們團團圍住。這位也有英國籍的前音樂神童說:「我預期會最後一名,但參加奧運終究是難得的機會」。她說,「我是最後抱佛腳的那種人,我的意思是,在只剩六個月時才練習,準備參加奧運會,等於在最後關頭趕上」。陳美是泰國首位參加冬季奧運的女性滑雪選手,
她有三度差點摔倒,「但最後完成了比賽,這是最重要的。參加奧運會是一次美妙的經歷,我真的很激動,我知道不能這樣,我需要保持清醒」。
國內幼兒睡太少 可能影響專注力
你家小朋友一天睡幾小時?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國內三到六歲幼兒, 每天平均只睡九小時廿六分,遠低於美國幼兒;專家說,幼兒睡不夠 或太晚睡,專注力會不佳,而且容易長不高。
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駱明潔問卷訪問一千兩百名公私立幼兒園三 到六歲幼兒家庭照顧者,了解幼兒睡眠狀況。
結果發現,小朋友平均夜間睡眠時數九小時廿六分,只有一成一睡超 過十小時;能在晚上九點以前就寢的,只有近一成七。這項研究發表 在最新一期的《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駱明潔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三到五歲幼兒應至少 睡十一到十三小時;五到十歲,應睡十到十一小時,否則容易專注力 不集中,且可能出現攻擊他人等行為。
與國內過去類似研究相比,這次研究顯示,台灣幼兒睡眠時間愈來愈 短。駱明潔指出,與3C產品及國內廿四小時商店盛行不無關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楊晨指出,孩子青春期前的長 高與否,生長激素扮演關鍵角色,運動後和深夜熟睡時都會分泌;尤 其晚上九時到深夜三時是分泌高峰期,這段時間若清醒,生長激素就 不易分泌。
駱明潔指出,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全,中午可小睡一小時,避免下午 打瞌睡,且不應讓孩子吃宵夜。
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駱明潔問卷訪問一千兩百名公私立幼兒園三
結果發現,小朋友平均夜間睡眠時數九小時廿六分,只有一成一睡超
駱明潔指出,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三到五歲幼兒應至少
與國內過去類似研究相比,這次研究顯示,台灣幼兒睡眠時間愈來愈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楊晨指出,孩子青春期前的長
駱明潔指出,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全,中午可小睡一小時,避免下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