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學: 認知篇!Baby大腦這樣發展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認知篇!Baby大腦這樣發展

大腦的質量與區域功能
王主任表示,寶寶甫出生時,大腦整體約有600公克左右,而出生的前3年,則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階段。當孩子6歲,大腦約有1500公克,直到14歲則約有2100公克,直到發展至此才相當於成人的大腦重量。
打從娘胎出生起,大腦除寡突細胞、膠細胞等會增生外,人類腦部的神經元細胞數目則是人人都固定的。然而神經元細胞真正被人類使用僅有3成,僅少數天才資優兒,則有4成的神經元細胞呈現活躍狀態。因此大部分的神經元細胞處於沉睡狀態,故王傳育主任指出,若能透過後天訓練,喚醒這些沉睡的神經元細胞,當然也能更聰明。
因此所謂開發大腦潛能,其目的也就是要喚醒沉睡狀態的神經元細胞。若從大腦的外觀剖析來說,一般越是聰明的腦袋,其腦溝的線條也越明顯,腦迴的紋路也就越細緻。當然也包括其他像是寡突細胞、膠細胞、樹突神經纖維、軸突神經纖維等細胞以及突觸的發展與變化。
王傳育主任表示,大腦的各區域功能,也一樣如同Milestone般是慢慢發展成熟的。當寶寶學會模仿、複誦、記憶等表現,其實也需要透過多次的外界刺激與反應,在累積無數次反覆經驗下,大腦各區域的皮質功能也聯合運作,以達成寶寶最終學習成果的呈現。
比如說,寶寶屢次「看見」某人對自己很好,又常「聽見」此人叫他的「聲音」,且那個「經常」呼喚自己的「人」每次都很「開心」,並常對他開口要求他說出「爸爸」二字。在屢次頻繁出現的單字聲音「爸爸」經由耳朵傳至腦幹,並直達大腦的聽覺皮質區,接著大腦就開始解讀並記憶。
當大腦在解讀時,寶寶也逐漸學習辨識,這聲音是屬於「友善溫柔」的,說話時是「面帶微笑」的,加上又「很有耐心」的,且「每天都是這樣」的對著自己「重複」叫出「爸爸」二字。透過這樣的反覆薰習下,包含視覺皮質區、聽覺皮質區等,其實都在聯合發生運作。
初次的語言學習經驗,大腦多半通過顳葉後側的「接受性的語言中樞」後,先暫存於海馬區(短暫記憶區);當次數出現比較頻繁的單字聲音,或經常讓寶寶看見的面孔,最後則會將記憶存放於頂葉(永久記憶區)。
尤其當寶寶學會單字,叫出「爸爸」二字的時候,一樣也是透過前額的「表達性的語言中樞」才能順利說出口的。而寶寶所有的感統能力,均與大腦的四大區塊,亦即「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及基底核、小腦的個別功能,都有重要的互為關聯。簡表如下。
小腦的個別功能關聯:
●枕葉:4~5個月是成熟期,為視覺皮質區,感統能力為視覺。
●頂葉:5~6個月是成熟期,為感覺皮質區,感統能力為觸覺、本體覺(皮膚觸覺、肢體變化、長期記憶。)
●額葉(前額部):2歲是成熟期,為運動皮質區,感統能力為前庭覺(走路、跑跳等運動功能、語言表達、遵守規範能力等。)
●顳葉:6歲是成熟期,為聽覺皮質區,感統能力為情感調控、聽覺。(語言理解、短期記憶。)
寶寶在無數次學習過程中,當然也有出錯的時候,當他叫錯人時,爸媽通常也會矯正他,於是幾次下來,寶寶也從錯誤中學習,並透過大腦中的視丘、基底核等自我矯正區域功能,最終也就能向爸媽說出正確的字眼了。
大腦會生病嗎?
王傳育主任表示,大腦神經元的運作,需要大腦非常多的區塊整合,因此我們看似寶寶一個動作的表現,也代表一個神經網路整體的聯合工作(Neural network)。所以如果一個人大腦受傷,那麼神經元的聯合工作也會受到連帶的影響。甚至在修復的過程中,也會需要加強訓練使用其他部位的神經來取代原本的工作。
王傳育主任指出,大腦當然也會生病,最常聽見的就是「腦炎」。甚至包括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也會引起大腦發炎,這是自體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甚至攻擊大腦的細胞,當發炎太厲害的時候,甚至也會引起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有些人會感染發燒合併意識障礙、突然性猝倒、抽搐或血管發炎造成大腦水腫;但經過適當治療,大部分仍可逐漸恢復。
其他則如先天性的代謝障礙,也可能將一些體內排除不盡的代謝毒素堆積於大腦,引起腦傷、腦部功能障礙等。但是大腦即使沒有發生上述疾病,卻也可能合併精神疾患,包括如: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如自閉症、過動兒、動作行為異常(妥瑞症、憂鬱症等),就屬於大腦組織內的化學成份異常,致使神經的功能表現與常人的不同。
王傳育
學歷: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小兒科學門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經歷: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兒童內科部台北兒科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慈濟醫學中心小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暨兒童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現任:衛福部雙和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暨北醫醫學系小兒學科專任助理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更多內容請見2014年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