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從剛出生開始都是隨時隨地大小便,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父母教育,逐漸學著自我控制或告訴父母要大小便,不會再任意大小便。但是睡著了,無意識下的尿床就不是它可以控制的了,所以在神經與膀胱功能逐漸發育到比較成熟之前,或多或少都會有夜尿情況,也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尿床的情形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去醫院就醫,藥物治療不外兩種:一種是三環的抗憂鬱劑,吃一段時間再停看看,沒改善就繼續吃。另一種是抗利尿激素,用以減少晚上的尿量,一樣是吃一段時間再觀察是否改善。當有一天尿床終於改善了,也是大腦發育逐漸成熟了,而不是藥物的治療效果。他們只是發育比較遲緩,真的需要用藥物來「控制」尿床嗎?藥物多少有副作用,尤其是在兒童發育期間讓他們吃這些作用在中樞神經的藥物,究竟有何長期影響也不可知。甚至有些小孩到十五、六歲還在尿床,那不就可能從四、五歲吃到十五、六歲?
坊間也有採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治療發育遲緩的小朋友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種療法對治療尿床有效。配合發展遲緩兒童的腦力增強與語言能力進步、肢體力量與動作技巧改善等現象,推測治療尿床有效的原因是促進了大腦的發育與功能,所以明顯發現原先不容易叫醒的可以比較好叫醒,原先晚上尿量很多的,尿量逐漸減少。所以不但可以促進腦部發育,連帶也把尿床治好。
本文摘錄來源:
http://raphaelmedical.com.tw/index3.php?ad=1&p=385&b=37&ly=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